
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语本《艺文类聚》卷四十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两袒》:“ 齐 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清 钱谦益 《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中游好》诗:“楯矛互陷多奇疾,食宿相兼乏好方。”
“食宿相兼”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该成语字面指「吃饭和住宿两方面都得到满足」,实际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常用于描述贪心或难以两全的情境,如既想获得物质利益又想满足其他需求。
源自汉代应劭《风俗通·两袒》的寓言故事:齐国一女子被两家求亲,东家子丑但富裕,西家子俊却贫穷。父母让女儿袒露手臂示意选择,她却同时袒露双臂,解释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宿」。
该成语反映了人性中常见的矛盾心理,现代语境下可引申至职场选择、生活平衡等场景,警示人们需权衡取舍。
《食宿相兼》是一个四字成语,表示食物和住宿同时兼顾。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食”、“宿”和“相兼”。其中,“食”是由“饣”和“式”两个部首组成,表示吃饭;“宿”是由“宀”和“肖”两个部首组成,表示住宿;“相兼”是由“目”和“兼”两个部首组成,表示相互兼顾。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同时满足吃饭和住宿的需求。
《食宿相兼》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食宿都是基本的需求。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满足吃饭和住宿的重要性。
在繁体字中,成语《食宿相兼》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由于书写形式的演变,成语《食宿相兼》的字形会有些许变化。但整体来说,其核心意义没有变化。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在旅行时总是选择那些食宿相兼的地方,以满足自己吃饭和住宿的需求。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食宿”、“饮食”、“居住”等。
与《食宿相兼》意思相近的成语有:“食宿两全”、“兼顾”等。
与《食宿相兼》意思相反的成语有:“饥肠辘辘”、“一无所有”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