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偏纪 ”。 唐 刘知几 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 汉 陆贾 《楚汉春秋》、 乐资 《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 裴松之 之註《三国》也, 刘孝标 之註《世説》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迨今藉以传焉。”
(2).犹最忆。 前蜀 魏承班 《黄钟乐》词:“偏记同欢秋月低。”
偏记是汉语中具有特定语义范畴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构词语素及历史语用分析。
词义解析
“偏”表示“侧重、不全面”,“记”指“记录、记载”,组合后指非全面性或非官方的记录形式。根据《汉语大词典》,“偏记”可释为“侧重某一方面的记载”,常与“正史”相对,用于描述野史、杂录等非正统史料。
词源与语用演变
该词源于古代文献分类。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提到“偏记”与“小录”并列,指琐碎的历史杂记。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进一步将“偏记”定义为“权记当时,不终一代”的短篇史料。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语境中,“偏记”多用于学术领域,强调对局部事件或非主流视角的记述。例如:“地方志中的偏记为研究民俗提供了独特材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近义词对比
与“正史”相对,“偏记”缺乏系统性,但更具细节性;与“杂记”相比,“偏记”通常隐含主题倾向性,而非泛泛而录。
引用来源:
“偏记”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史书体裁
指古代史书中除编年体、纪传体之外的一种短篇记事形式,主要用于记录近期事件。例如汉代陆贾的《楚汉春秋》、乐资的《山阳公载记》等。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将史书分为十类,其中“偏记”位列第一。
文学表达中的“最忆”
在诗词中,“偏记”可表示“最深刻的回忆”。如五代前蜀词人魏承班的《黄钟乐》中“偏记同欢秋月低”,即用此意。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偏记”解释为“偏袒”,但这一含义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少见,可能与现代语言演变或个别语境下的引申义相关。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上下文进一步辨析。
暗春鼈泠冰胡儿禀气禀闻宾顺币余潮汐发电瘳差凑韵摧悴牒目段脩恶搞二次元奉修赋闲刚严膏秣光赤净杆光膺故友鼓奏横吹轰轰烈烈缓和祸国殃民讲通椒烟节録津岸近地点纠覈九千岁抉剔琅笈冷节勒停溜鸟昧瞀门下省内声僻地评卷平衢穷州求聘三臡八葅沈思默想石劫失君失之交臂説谕所适庭燎同贯拖挂挽具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