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拷打。《平山冷燕》第五回:“若为臣妾一小女而繻紲廷臣,搒挞之下,是为诗文小爱,而伤国家之大体也。”搒,一本作“ 榜 ”。
“搒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搒挞”指拷打,即用鞭、棍等刑具责罚或折磨他人。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中,例如《平山冷燕》第五回提到“搒挞之下,是为诗文小爱,而伤国家之大体也”,强调刑罚对国体的损害。
读音与异体字
构词与关联
使用语境
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或权力机构对犯人的刑罚,如《周礼》提及“挞罚之事”,强调其作为制度性惩戒手段的属性。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平山冷燕》原文或《说文解字》等工具书。
搒挞(bàng tà)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用棍棒或鞭子进行狠狠的打击、抽打。通常用于形容严厉地惩罚或责备。
搒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手部和辛部。其中,手部表示与手相关的事物,辛部表示用力。
搒挞的总笔画数为16画。搒的笔画数为5画,挞的笔画数为11画。
搒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掌教》:“夫挞人以搒。”说明挞打、抽打这种行为在古代即已存在。
搒挞的繁体字是「撗撻」。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搒挞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搒以“手+旁”的形式表示,而挞则以“旁+火+手”的形式表示。
1. 他因为顽皮捣蛋而被父亲搒挞了一顿。
2. 在古代,军队中的士兵一旦犯错,就会接受上级的搒挞。
组词:搒打、搒伐、挞罚。
近义词:责打、抽打、毒打。
反义词:慰问、奖赏、表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