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搒撻的意思、搒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搒撻的解釋

拷打。《平山冷燕》第五回:“若為臣妾一小女而繻紲廷臣,搒撻之下,是為詩文小愛,而傷國家之大體也。”搒,一本作“ 榜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搒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搒撻”指拷打,即用鞭、棍等刑具責罰或折磨他人。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中,例如《平山冷燕》第五回提到“搒撻之下,是為詩文小愛,而傷國家之大體也”,強調刑罰對國體的損害。

  2. 讀音與異體字

    • 拼音為péng tà(部分來源标注為“bēnɡ tà”,但高權威性網頁以“péng”為準)。
    • 在古籍中,“搒”有時寫作“榜”,屬于異體字現象。
  3. 構詞與關聯

    • “搒”本義為劃船,但在此詞中引申為擊打;“撻”則明确指用鞭、棍打人(如《說文解字》注“撻,鄉飲酒,罰不敬,撻其背也”)。
    • 類似詞彙如“箠撻”(用竹闆拷打)、“鞭撻”等,均含暴力懲罰的語義。
  4. 使用語境
    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或權力機構對犯人的刑罰,如《周禮》提及“撻罰之事”,強調其作為制度性懲戒手段的屬性。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平山冷燕》原文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搒撻的意思

搒撻(bàng tà)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用棍棒或鞭子進行狠狠的打擊、抽打。通常用于形容嚴厲地懲罰或責備。

搒撻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搒撻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手部和辛部。其中,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事物,辛部表示用力。

搒撻的總筆畫數為16畫。搒的筆畫數為5畫,撻的筆畫數為11畫。

搒撻的來源

搒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掌教》:“夫撻人以搒。”說明撻打、抽打這種行為在古代即已存在。

搒撻的繁體

搒撻的繁體字是「撗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搒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記載,搒以“手+旁”的形式表示,而撻則以“旁+火+手”的形式表示。

搒撻的例句

1. 他因為頑皮搗蛋而被父親搒撻了一頓。

2. 在古代,軍隊中的士兵一旦犯錯,就會接受上級的搒撻。

搒撻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搒打、搒伐、撻罰。

近義詞:責打、抽打、毒打。

反義詞:慰問、獎賞、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