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辩的意思、七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辩的解释

佛教谓解说佛法的七种辩说之才。亦泛指种种无碍辩才。语本《大智度论》卷五五:“於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説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説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絶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説法,名随应辩。説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説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 南朝 梁简文帝 《玄圃园讲颂序》:“抠谈永日,讲道终朝;宾从无声,芳香动气;七辩悬流,双因俱启;情游彼岸,理惬 祗园 ;灵塔将涌,天华乍落。”《敦煌变文集·维麾诘经变文》:“必知菩萨,问得 维摩 ,二空之理既同,七辩之词不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从字源学角度解析:"七"作为数词,源自甲骨文象形字,本义为切割,后引申为周期数;"辩"从辡从言,本义为论理分明,《说文解字》释为"治也",指通过言辞明晰事理。二字组合后形成特定文化概念。

在汉语词典学框架下,"七辩"特指东汉张衡创作的赋体名篇,属于"七体"文学体裁。该体裁肇始于枚乘《七发》,通过七段对话展开论述。张衡《七辩》虚构七位贤士(分别是虚然子、雕华子、安存子、阙丘子、空桐子、依卫子、髣无子)从不同角度劝谏遁世者,展现汉代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该词在《古代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以七段对话结构展开的论辩体赋文,汉代辞赋发展的重要形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其文学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创"以七为体"的对话框架;二是融合儒道思想;三是确立"主客问答"的赋体范式,对后世《七启》《七命》等作品产生深远影响。

词义发展方面,现代汉语中可引申指"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论辩"。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补充释义:"比喻多方论证的思辨过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该词在学术研究中常被借喻跨学科对话,但其核心语义仍植根于古典文学传统。

网络扩展解释

“七辩”是佛教术语,指解说佛法的七种辩才,源自《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不同角度的辩论智慧,无碍地阐释佛理。具体分为以下七类:

  1. 捷疾辩:迅速应对疑问,直指问题本质;
  2. 利辩:深入分析法义,破除粗浅认知;
  3. 乐说无尽辩:以法相实相的无限性展开无尽阐释;
  4. 不可断辩:基于般若智慧,不受戏论干扰,立论不可驳倒;
  5. 随应辩:根据听法者的根器调整说法方式;
  6. 义辩:围绕涅槃利益,解说修行终极目标;
  7. 世间最上辩:推崇大乘佛法为世间至高真理。

该概念体现了佛教对语言智慧的重视,既用于弘法,也被引申为泛指卓越的思辨能力。需注意,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提出七个论点”属于现代延伸义,与佛教原义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案椟别出心裁鬓髻聪亮翠笕打闷葫芦盗迹刀客冬心钝金恩实分爨丰肴福地腐音刚戾自用赶及高举远蹈挂耷乖阻规元好景不长河段怀疑家道从容揭破窘然救焚投薪镌噍角斗鞫誓恺悌君子困苦括辣辣榴花天酒历选砻石路门学曼根痝痝煤头氓伍蔑然哪儿攀供盘戏配地钦刀丘传启隙铨土渠幨桡败纱布升高能赋石梯头行人王顾左右而言他五色毫缃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