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抹淡妆的意思、浓抹淡妆的详细解释
浓抹淡妆的解释
同“ 淡粧浓抹 ”。 明 刘基 《顾周道山水图》诗:“兴来走笔如有神,浓抹淡粧无不好。”
词语分解
- 浓抹的解释 厚施脂粉。 宋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之二:“若把 西湖 比 西子 ,淡粧浓抹总相宜。” 金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之一:“翠叶轻笼豆颗匀,烟脂浓抹蜡痕新。”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二:
- 淡妆的解释 淡雅的妆饰淡妆雅服详细解释见“ 淡粧 ”。亦作“ 淡妆 ”。淡素的妆饰。 唐 曹邺 《梅妃传》:“妃善属文,自比 谢 女,淡粧雅服,而姿态明秀,不可描画。” 宋 晏殊 《菩萨蛮》词:“染得道家衣
网络扩展解释
“浓抹淡妆”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打扮,通常用于形容人或景物的多样美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含义:该成语强调妆饰风格的两面性,既可指妆容的浓艳与素淡,也可引申为事物在不同状态下的美感呈现(如自然景观的多样风貌)。
- 同义词:淡妆浓抹、浓妆淡抹。
2. 出处与演变
- 原始出处:一般认为源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其他文献引用:
- 宋代刘过《沁园春·寄稼轩承旨》:“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 明代刘基《顾周道山水图》诗中也曾使用:“兴来走笔如有神,浓抹淡妆无不好。”。
3. 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定语,常见于书面语。
- 适用场景:
- 形容女性妆容的多样风格;
- 比喻自然景色(如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感;
- 引申为艺术创作或文学作品风格的丰富性。
4. 示例与延伸
- 例句:
- “浓抹淡妆皆相宜,西湖晴雨总成诗。”。
- 明代刘基诗中的“浓抹淡妆无不好”,既赞画作,亦暗合苏轼诗意。
- 英语翻译:with either heavy or light makeup。
“浓抹淡妆”通过对比妆容的浓淡,生动表达了事物多样化的美感,其核心在于“和谐共存”。苏轼以西湖类比西施,成为该成语最经典的意象来源。若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浓抹淡妆
《浓抹淡妆》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化妆时要掌握适度,不要过分浓艳或过于淡雅。这个词由“浓抹”和“淡妆”两部分组成。
“浓抹”包含两个部首,左边是“氵”(三点水),表示液体,右边是“卧”(躺下),表示涂抹。共有7个笔画。
“淡妆”也是由两个部首构成,左边是“水”,右边是“彡”(三点),表示化妆。共有9个笔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化妆是女性重要的仪式之一,但是又不能过分妖艳,所以就有了“浓抹淡妆”这个词来形容化妆时的适度。
在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写法是「濃抹淡妝」。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这个成语的写法是「濃抹淡妝」,旧时的画家们喜欢用楷书来书写,给人一种简洁大方的感觉。
例句:她今天晚上参加宴会时,浓抹淡妆,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一些与“浓抹淡妆”相关的组词例如:淡化、淡盐水、淡定、浓眉大眼、浓烈、浓妆艳抹。
与“浓抹淡妆”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粉墨登场、施粉黛、粉面沐浴。
与“浓抹淡妆”意思相反的词语是:素面朝天、素昧平生、朴素无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