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婣的意思、睦婣的详细解释
睦婣的解释
亦作“ 睦姻 ”。1.语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郑玄 注:“睦,亲於九族;姻,亲於外亲。”后因以“睦婣”谓对宗族和睦,对外亲亲密。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虽睦姻之风可以厚俗,而贬损之意有如过中;言观以思,颇恐且愧。” 清 刘大櫆 《华埠救灾赞》:“昔在司徒,教民三物;既急睦婣,爰崇任恤。”
(2).谓与姻亲和睦相处。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光武 休言战, 唐尧 念睦姻。”
词语分解
- 睦的解释 睦 ù 和好,亲近:和睦。睦邻。兄弟不睦。 姓。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 婣的解释 婣 ī 同“姻”。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睦婣(mù yīn)是“姻”的异体字,现代汉语规范写作“姻”,其核心含义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关系。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解析
-
字形演变
“婣”为“姻”的异体字,由“女”与“因”组成。
- 女:表示与女性相关;
- 因:有“依靠”“关联”之意,引申为通过婚姻建立的亲属纽带。
字形体现传统社会中婚姻作为家族联结的纽带作用。
-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男女婚配。《说文解字》释:“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指女子因婚姻归属的夫家。
- 引申义:
- 姻亲关系:如“姻兄”“姻伯”,指通过婚姻结成的非血亲亲属;
- 婚姻本身:如“联姻”“姻缘”,强调婚姻的联结属性。
二、现代规范与用法
-
异体字规范
现代汉语以“姻”为规范字形,“睦婣”属历史异体写法,见于《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
例:
“睦”强调和睦,“姻”指亲属关系,“睦姻”古指和睦亲家(《周礼·地官·大司徒》)。
-
构词与语境
- 单用:如“姻缘”“婚姻”;
- 复合词:
- 姻亲:由婚姻产生的亲属关系(如公婆、岳父母);
- 联姻:家族通过婚姻结盟。
三、文化内涵
“姻”承载传统宗法社会的家族观:
- 社会功能:婚姻是“合二姓之好”(《礼记·昏义》),维系家族利益与社会稳定;
- 伦理意义:“姻”与“因”通,强调女性作为联结家族的“因由”。
权威参考文献
- 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康熙字典(中华书局影印本)
-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为符合原则,引用来源均为权威辞书及古籍,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可通过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睦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献或历史语境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 拼音:mù yīn(ㄇㄨˋ 一ㄣ)。
- 结构:均为左右结构,其中“婣”是“姻”的异体字,因此“睦婣”也写作“睦姻”。
- 核心含义:指对内亲(宗族)和睦,对外亲(姻亲)亲密,强调家族内外的和谐关系。
二、词源与引证
- 出处:源自《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六行”的记载:“孝、友、睦、婣、任、恤。”郑玄注解为:“睦,亲于九族;姻,亲于外亲。”。
- 历史用例:
- 唐代元稹在《代曲江老人百韵》中提及“光武休言战,唐尧念睦姻”,体现对内外亲族关系的重视。
- 宋代王安石《谢林中舍启》中引用“睦姻”一词,表达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推崇。
三、延伸释义
- 综合理解:该词不仅指宗族内部的团结,还包含与姻亲(如配偶的亲属)友好相处的伦理要求,是古代社会倡导的德行之一。
- 现代适用性:如今较少使用,多出现在研究古代礼制、家族文化的语境中。
四、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周礼》及相关注释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夫保儿赤薄躯辈群驳行尝胆卧薪赪玉盘愁阵春潮點首妃子笑坟仓幅尺概状圪塔工科和氏璧洪圣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缓步代车护送胡荼辣国急要駃雨宽宏大量澜波两情练勇离魂舍六职龙官鸾车伦等麻股盟山誓海渺远冥赜谬进磨晩脑凿子怯怛秋鲭融融曳曳若乃圣米式范石枕矢志不移水窗探头探脑忘战者危限钱仙艳闲言泼语小须小衍吸欻协台希留合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