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函丈的意思、函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函丈的解释

亦作“ 函杖 ”。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 郑玄 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隋书·炀帝纪上》:“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復黌宇时建,示同爱礼,函丈或陈,殆为虚器。”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之一:“成童入乡校,诸老席函丈。” 清 纳兰性德 《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牓发之日,随诸生后端拜堂下,仰瞻风采,心神肃然。既而屡赐延接,引之函丈之侧。”

(2).对前辈学者或老师的敬称。 宋 陆游 《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早亲函丈,偶窃绪餘,曾未免於乡人,乃见待以国士。”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吾友 王进之 得其墨本而宝蓄之,仍图函丈之像,以冠其首。” 明 徐渭 《答龙溪师书》:“冒妄之深,伏希函丈裁之。” 清 顾炎武 《哭李侍御灌谿先生模》诗:“函杖天涯远,杓衡岁序移。无繇承问讯,祗益叹差池。” 子虚子 《湘事记》:“九月十四日 芝祥 来电曰:‘ 瀏阳 刘蔚庐 夫子函丈:千里一堂,并告 组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函丈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本义指席间容一丈宽的间隔,源于古代师生讲学时的礼仪规范。《礼记·曲礼上》明确记载:“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 郑玄注解说:“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 此处“函”意为容纳,“丈”指一丈距离,指师生对坐时需留出一丈空间,既显尊师重道,亦便于讲授时手势比划。

该词在历史演变中衍生出两层核心引申义:

  1. 对老师的尊称:因“函丈”象征师生授受之礼,宋元后文人常以“函丈”代指师长,以示敬意。如陆游《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云:“早亲函丈,偶窃绪余,曾未免于乡人,乃见待以国士。”
  2. 书信中的敬辞:明清时期,学者致函师长时,常在书信开篇以“函丈”尊称对方,如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古道》载:“书札往来,称函丈,犹古道也。”

现代汉语中,“函丈”主要用于学术、书法等传统领域的书面尊称。例如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中国史学史》中仍沿用此称,体现其文化传承性。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及《礼记》原典研究著作(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其历史语用演变详见《古汉语称谓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15)。


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礼记》原典、郑玄注疏及历代文献用例,核心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称谓词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并佐以陆游、沈德符等历史文本实证。

网络扩展解释

“函丈”是一个源自古代礼仪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历史演变和实际应用两方面解析:

  1. 本义
    原指讲学者与听讲者之间的席位间隔一丈。这一说法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 郑玄注解为“讲问宜相对容丈”,即讲学时需保持一丈距离以方便指画交流。后引申为“讲席”的代称,如《隋书》中“函丈或陈,殆为虚器”。

  2. 引申义
    因师生交流的礼仪传统,“函丈”逐渐演变为对老师或前辈学者的尊称,类似“先生”“尊师”。例如:

    • 宋代陆游在《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中称“早亲函丈”,表达对师长的敬意;
    • 明代徐渭书信中亦用“伏希函丈裁之”以示谦恭。
  3. 现代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献或仿古语境,现代口语中罕见。需注意,部分非权威解释(如)将其释为“书信往来”,实为误读,正确含义仍以尊称师长为主。

“函丈”兼具空间距离与人文敬称的双重内涵,体现了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

别人正在浏览...

陛楯郎笔墨之林不尔不顺赤板翠竹诞澁点簇动口东辖笃隘风沫风玉耕稼功过是非鬼腊过醆韩徐合目横起和宜鲎簰厚生利用恢览贱隶羁怀晋贤风季鹰鲈口井两相情愿鲤对离梦鸾凰卖零工夫曼理墓庐南狩蚍蜉撼树乾修骑鹤更扬州蹊辙屈法容奸润风风散装伤今山衲山隈沈醉识穿帅乘顺颂腾秀物极则反痫痓乡物衔悔邪道溪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