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妇女盘绕卷曲的发髻。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山歌》:“山歌船唱有极有意义者,如:‘南山脚下一缸油,姊妹两箇合梳头。大的梳箇盘龙髻,小的梳箇杨烂头。’”《中国歌谣资料·五更伴嫁》:“左梳右挽盘龙髻,右梳左挽插花楼。”亦省作“ 盘龙 ”。 清 卓尔堪 《友人纳妾》诗:“佳人生长自 江 南,堕马盘龙素所諳。”
以下是“盘龙髻”的详细解释:
盘龙髻(拼音:pán lóng jì)指古代妇女将头发盘绕成卷曲状的发髻,形似盘龙,寓意高雅华丽。这一发型常见于清代文献,多用于形容女子发型的精致与端庄。
造型特征
发髻高挽,盘绕如龙形,通常以对称或螺旋式结构呈现,需复杂梳理技巧。例如《中国歌谣资料》描述“左梳右挽盘龙髻,右梳左挽插花楼”,体现其精巧设计。
文化寓意
作为传统女性发型的代表,盘龙髻不仅象征美感,也反映古代社会对女性仪容的重视。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山歌词:“大的梳个盘龙髻,小的梳个杨烂头”,可见其作为身份或审美的标志。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女性形象,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等角色(部分来源提及此关联,但需注意权威性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梳理方法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民俗研究或传统服饰相关文献。
《盘龙髻》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妇女发髻高起、成盘状,像盘着龙一样。这种发髻造型在古代被认为是典雅华丽的,常见于古代宫廷妇女的发型。
《盘龙髻》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盘(皿部),龙(龙部),髻(髟部)。
它的总笔画数为18划。
《盘龙髻》一词的具体来源尚无确切文献记载。可能是古人根据龙的形象来形容发髻的盘起,使得发髻看起来具有龙的气势和神秘感。
《盘龙髻》的繁体字为「盤龍髻」。
古时候汉字写作「盤龍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1. 她的盘龙髻和华丽的衣裳使她看起来非常端庄大方。
2. 皇帝赐给妃子一个盘龙髻,显示了她的尊贵身份。
1. 盘山髻
2. 盘发髻
3. 盘蛇髻
1. 盘曲发髻
2. 龙髻
3. 鱼髻
光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