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叹词。犹今言罢了。《公羊传·僖公元年》:“ 奚斯 不忍反命于 庆父 ,自南涘,北面而哭。 庆父 闻之曰:‘嘻,此 奚斯 之声也,诺已。’” 何休 注:“诺已,皆自毕语。”
(2).承诺与否。《管子·形势》:“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
“诺已”是古汉语中的复合应答词,由“诺”和“已”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语义构成
古代文献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让王》,记载“诺,已而,得之而不闭”,王先谦《庄子集解》注“诺已犹诺矣,急遽应答之辞”,体现对话场景中的快速承诺与话题收束功能。
语法特征 在先秦文献中多作独立语段使用,具有话语标记性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其组合特性:“凡诺已连文者,皆谓诺而止之”,强调应答行为的完成态。
现代认知 现代汉语词典已不再单独收录该词条,但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仍被关注。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将其归入“应对副词”类别,与“唯”“然”等词构成古代应答体系。
“诺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表示失望或无奈的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公羊传·僖公元年》中庆父对奚斯的回应:“嘻,此奚斯之声也,诺已!”。何休注解“诺已”为“皆自毕语”,即表达一种自我终结的感叹语气。
指对承诺的接受或拒绝,即“承诺与否”。例如《管子·形势》中提到:“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强调承诺需基于道义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公羊传》《管子》相关章节,或通过查字典工具(如、6)查阅更多例句。
宝算保险法跋提河杯盘舞不分彼此不肩不详不越雷池一步蔡襄常礼道路董役斗刚顿羽反本还原感逝蛤梨广夏关柝红觜黄婆黄桑荒夷火焰山呼蒲俭乏降责艰子基调解除疾如旋踵勒脖子緑舌披拭呛呕启伐清近栖山器实歧异耎懦三八三更山南海北煽行邵侯瓜圣轨讬葬枉攘文章憎命鮝货祥麟威凤香栾香童显示弦柱小不起效戾消御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