聱牙诘屈的意思、聱牙诘屈的详细解释
聱牙诘屈的解释
形容文辞艰涩难读。 清 钱谦益 《题归太仆文集》:“推公之意,其必以聱牙詘曲不识字句者为古耶?” 清 郑相如 《汉林四传·开明君传》:“ 文帝 立,有荐 伏生 工《尚书》者,上詔中大夫 晁错 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詰曲。”
词语分解
- 聱牙的解释 文句别扭,读不上口详细解释.形容文词艰涩难读。 唐 韩愈 《进学解》:“ 周 《誥》 殷 《盘》,佶屈聱牙。” 宋 刘克庄 《岁晚书事》诗之三:“幸然不识聱牙字,省得闲人载酒来。” 明 李东阳
- 诘屈的解释 .屈曲;曲折。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庚:“ 含元殿 侧 龙尾道 ,自平阶至,凡詰屈七转。” 清 方象瑛 《七盘关》诗:“ 氐 中又復度 七盘 ,詰屈紆迴势相引。”.文词艰涩难读。 明 胡应麟
专业解析
聱牙诘屈(áo yá jí qū)是一个形容文辞艰涩难懂的成语,常见于汉语词典及古典文学批评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结构解析
-
聱牙
“聱”本义指耳朵听不清声音,引申为语言晦涩、不顺口。《说文解字》释“聱”为“不听也”,段玉裁注:“谓耳不听受也。”
“牙”此处指文字拗口如牙齿咬合不顺,强调诵读时的滞涩感。
-
诘屈
“诘”意为曲折、追问,“屈”指弯曲不通畅。二字连用形容文句曲折缠绕,如《文心雕龙》所言“诘屈聱牙,难为读诵”。
二、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形容文句艰涩,读起来不顺口。”例证引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指《尚书》中周代文告和《盘庚》篇的艰深文风。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文章)读起来不顺口(诘屈:曲折)。”强调其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冲突。
三、语言学特征与使用场景
- 音韵层面:多含生僻字、拗口音节或非常规句式,如先秦典籍中的倒装结构。
- 修辞效果:常见于刻意追求古奥的文体(如汉赋、骈文),但过度使用易致理解障碍。
- 反义对照:与“明白如话”“通俗晓畅”构成对立,如白居易诗风即被赞“老妪能解”。
四、经典文献例证
- 韩愈《进学解》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是直接来源,反映唐代文人对上古文本的阅读体验。
-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
批评某些考据文章“字句聱牙,意不可晓”,主张文质兼顾的学术表达。
五、现代应用与辨析
- 适用范围:现多用于批评晦涩的学术论著、翻译腔文本或刻意仿古的创作。
- 常见误写:易与“佶屈聱牙”(“诘”通“佶”)混淆,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规范为“诘屈”。
- 文化启示: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语言应“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间接批判脱离口语的文风。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网络扩展解释
“聱牙诘屈”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áo yá jié qū,主要用于形容文辞艰涩难读,语言表达晦涩不流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聱牙:指文字或发音不顺口,拗口。
- 诘屈:意为曲折、不直白,引申为文句结构复杂。
- 整体含义:形容文章或言辞晦涩难懂,读起来生硬别扭。
出处与演变
- 唐代起源
该成语与韩愈《进学解》中的“佶屈聱牙”同源,用于描述《尚书》等古籍文风艰深。
- 清代定型
清代周亮工在《书影》中明确使用“聱牙诘屈”一词,指诗歌语言刻意追求生涩难解。
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多作定语或谓语,含贬义,如“此文聱牙诘屈,令人费解”。
- 适用对象:批评文学作品、学术文章或演讲中过于晦涩的表达。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聱牙诘曲、佶屈聱牙、艰深晦涩。
- 反义词: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如)提到该词可表示“言辞狡诈隐晦”,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主流解释仍以文辞艰涩为核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出处例句或具体语境,可参考《进学解》《书影》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败国亡家冰炭不同炉禀闻比年泊主参署灯饰垫脚石髣像燔燃返乡府第负阙服翫副主拱护固山海盟山咒寒螀汗漫游回照胡罗惹荤膻界絶金芙蓉巾笥魁星拉稿兰薰桂馥冷冷清清乱患辂车陆稻蛮俗抹光袙复平文僻脱皤皤前明遣蝨鹊镜拾头诗学识议水中着盐竖箜篌顺躔熟套搜揽孙邮俗习阘冗铜磨笴微析无暇相亚响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