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考核。《通典·职官六》:“ 汉 有御史主簿…… 大唐 置一员,掌府事,勾稽省事。”《旧五代史·唐书·李敬义传》:“为臣之节如斯,貽厥之谋何在!须加惩责,以肃朝伦,九寺勾稽,尚谓宽典,可责授卫尉寺主簿。”
(2).查考核算。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奉懿旨撰》诗之九:“勾稽数多寡,必假布数清。”《明史·秦紘传》:“总镇府故有赏功所,岁储金钱数万,费出无经,宜从都御史勾稽。” 清 方苞 《礼部尚书陈公神道碑》:“公性沉静,其治事,勾稽文簿,终日不倦。”
“勾稽”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涉及会计学、税务核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会计报表之间或同一报表项目内在的逻辑对应关系。例如:
指通过比对、验算等技术手段,核实税务数据的准确性。例如税务部门利用相关数据交叉验证,发现逃漏税行为。
“勾稽”的核心含义是逻辑对应与对比验证,具体应用场景包括: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会计学教材或《汉典》等权威词典。
《勾稽》(gōu jī)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以幽默、滑稽的方式表达的诗文或说话。勾稽的作品通常以轻松诙谐、调侃嘲讽的语言形式,表达对社会现象、人物行为等的观察和思考。
《勾稽》这个词拆分的部首是“勹”和“禾”,笔画数为11画。其中,“勹”在《说文解字》里是指手臂,用来表示捆绑的意思;“禾”代表着庄稼,意味着农耕、收获。
《勾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卫风·木瓜》:“悔君自旋勿奏丝,勿音琴瑟;冢上枸杞,言告子师。”这里“勾稽”用作动词,意为“弹奏”。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描述幽默诗文的专用名词。
在繁体字中,《勾稽》通常写作「勾稽」。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勾稽》的字形略有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注》中,《勾稽》一词的写法为「句矩」,表示使用规矩或标准来引导人的行为。
1. 他喜欢用勾稽的手法写作,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
2. 这篇勾稽的文章真是妙趣横生,让我捧腹大笑。
1. 勾稽作品
2. 勾稽诗
3. 勾稽散文
1. 幽默
2. 滑稽
3. 诙谐
1. 正经
2. 严肃
3. 庄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