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有鸟形的旗帜。《周礼·考工记·舆人》:“鸟旟七斿,以象鶉火也。” 郑玄 注:“鸟隼为旟,州里之所建。”《后汉书·舆服志上》:“鸟旟七斿,五仞齐较。”
“鸟旟”是古代旗帜的一种,具体解释如下:
指绘有鸟形图案的旗帜,主要用于标识或仪仗。其中“旟”(yú)特指古代绘有鸟隼纹样的旗,常见于地方行政单位(如州、里)的标识。
“鸟旟”属于生僻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礼仪研究。如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周礼》《后汉书》等原典。
《鸟旟》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鸟类的羽毛。在古代文献中,常用这个词来形容鸟类的翅膀或羽毛。
《鸟旟》的拆分部首是鸟(部首:鸟)、旟(部首:日旦),共有15个笔画。
《鸟旟》是一种古代的汉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篆书时期。它的繁体字为「鳥旐」。
古时候,《鸟旟》的写法与现代略有区别。在小篆字体中,鸟字的顶部有一点,表示鸟的头部,旟字的顶部细长,下方有几个曲折的笔画表示旗帜或者飘动的样子。
1. 古代文人常用鸟旟来描绘鸟的飞翔之美。
2. 他注意到树上的一片鸟旟,映衬着云彩,非常美丽。
- 鸟翅:鸟的翅膀部分。
- 鸟羽:鸟身上的羽毛。
- 旟旛:指旗帜飘动的样子。
- 羽毛:指鸟类身上的毛状物。
- 翅膀:指鸟的翅膀部分。
- 肉体:指鸟的身体。
- 鸣叫:指鸟发出的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