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踪。《元典章·刑部十三·失盗添资降等》:“今后凡遇失过盗贼,事主告发到官,应捕官兵人等画时黏踪追捉。”
“黏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nián zōng,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黏踪”主要指跟踪、追踪,尤其用于描述对目标进行紧密跟随的行为。例如《元典章·刑部十三》中记载的“应捕官兵人等画时黏踪追捉”,即指官兵实时追踪盗贼的踪迹(、)。
部分词典将其引申为“关系密切,难以分离”的比喻义,形容人或事物之间紧密相连的状态,如“黏踪如饴”(、)。不过这一用法多见于现代词典的扩展解释,可能与原义存在差异。
“黏踪”属于较冷僻的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古籍或成语研究。若需引用,建议优先依据《元典章》等权威文献的原始释义()。
黏踪(nián zō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黾(mǐn)和足(zú),它的总笔画数为12。黾是象形字,表示蛙的形状;足是指人的脚。
《黏踪》这个词来源于《诗经·秦风·无衣》,意为足迹黏附之意。它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黏稠粘腻的特征。
在繁体字中,《黏踪》的写法为「黏蹤」。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黏踪」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西汉时期常用的大篆字写法是「黽腫」,而秦朝的小篆字写法为「黻蹤」。这些写法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都保留了蛙形和足字的本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黏踪」的例句:
1. 这种胶水有很强的黏踪力,可以牢牢粘合各种材料。
2. 他们在森林中发现了一条动物的黏踪,推测是一只被追捕的野兽经过的痕迹。
和「黏踪」相关的组词有:粘附、黏性、黏糊等。
「黏踪」的近义词包括:黏着、黏附、附着等。
「黏踪」的反义词可以是非黏附、松散、脱落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