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史省的意思、内史省的详细解释
内史省的解释
隋 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隋书·百官志下》:“内史省,置监、令各一人。”
词语分解
- 内的解释 内 è 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俷 )。内涵。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内人。内亲。内弟。 亲近:内君子而外小人。 外 内 à 古同“纳”,收入;接受。 外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内史省是中国古代中央官署名,主要存在于隋朝及唐朝初期,是中央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之一,其核心职能在于起草和颁布皇帝的诏令,是皇权运作的关键环节。
-
核心职能与定位:
- 内史省的主要职责是“掌机密”、“献纳”,即负责处理国家机密事务,为皇帝提供咨询建议,并起草、颁布诏书敕令。它是皇帝意志转化为国家政令的核心枢纽,直接服务于皇权决策。
- 在隋唐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中,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通常与门下省、尚书省并称“三省”。其典型分工是:内史省(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内史省处于决策链条的起点。
-
历史沿革与名称变化:
- 隋朝:隋文帝杨坚即位后,改原北周的内史(原为内史中大夫)为内史省,设内史监、内史令(后改称内史令)为其长官。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
- 唐朝: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沿袭隋制,仍设内史省,长官为内史令。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为避其父李渊祖父李虎(追尊唐太祖)名讳(“虎”与“虍”音近,“虍”部字需避),将内史省改名为中书省,内史令改称中书令。此后,“中书省”的名称一直沿用至后世。
- 因此,“内史省”实质上是隋朝和唐初“中书省”的前身或曾用名。
-
重要性:
- 作为三省之一,内史省(中书省)在隋唐政治制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其起草的诏令决定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施政方向。其长官内史令(中书令)是当朝宰相之一,位高权重,是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
- 内史省(中书省)的存在和运作,是隋唐时期皇权集中、官僚制度成熟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权威参考来源:
-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详细记载了中书省(即内史省演变而来)的官职设置、品秩、职掌,是研究唐代官制最权威的原始文献之一。
- 《通典·职官三·中书省》:杜佑所著,系统梳理了中书省(含其前身内史省)的历史沿革和职能。
- 《旧唐书·职官志一/二》:正史记载,明确记录了内史省到中书省的改名过程及长官称谓变化。
-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内史省”、“中书省”等词条提供了专业、准确的释义和历史背景。
- 《隋书·百官志》:记载了隋朝内史省的设置和职能。
网络扩展解释
内史省是中国古代隋朝至唐初的重要中央官署,其核心职能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内史省是隋文帝时期(581年)由中书省改名而来的中央机构,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处理机要政务,属于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决策机构之一。
二、职能与运作
- 核心职责
负责诏令的起草与奏章审核,皇帝批准后需经门下省审议。若门下省认为不妥,可驳回内史省重新修订;通过后则由尚书省执行。
- 机构设置
设内史监、内史令各一人,属官包括侍郎、舍人等,层级分明。
三、历史演变
- 起源:北周时期已有中书省,隋初为避讳(隋文帝父名杨忠,与“中”同音)改为内史省。
- 发展:唐朝恢复“中书省”原名,与门下省、尚书省共同构成三省体系,强化决策与执行的制衡机制。
四、与其他机构的关系
在三省六部制中,内史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形成“决策-审议-执行”的协作链条,通过分工制约避免权力集中。
五、延伸说明
部分文献提到“内史省”一词被借喻为“表里不一”的修辞用法,但此说法多见于网络解释,权威史料中未明确记载,需谨慎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细节,可查阅《隋书·百官志》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陂官别舍步晷参一伧荒陈篇痴龙牀敷萃萃粗衣恶食大餐褡护黛眉短黄方圆扶匐改岁梗边躬逢其盛害盈寒具黑球滑汏化向豁然确斯将理简夷检用嗟异警劝基射九牛万象之力机械能狷迫卡诺睽阔括率醪纩利马龙汉孟竹囊虚藕荷疲曳启验人影三麦商咄设奠水霤私狥所有踏踏通借颓阳秃裙无为而成项饰虓豁谢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