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合卺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 莲香 扶新妇入青庐,搭面既揭,欢若生平。 莲 陪卺饮,细詰还魂之异。”
“卺饮”是古代婚礼中的重要仪式,特指新婚夫妇共饮合卺酒的行为,其含义和象征意义如下:
“卺”指古代用匏瓜(葫芦的一种)剖成的两半瓢,用作婚礼酒器。卺饮即新人各执一瓢饮酒,称为“合卺礼”。这一仪式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是传统婚俗“三拜九叩”后的核心环节。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中描述:“莲陪卺饮,细诘还魂之异”,展现了卺饮在文学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场景。
“卺”(jǐn)字本义即指婚礼酒器,《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汉典等工具书明确其与婚仪的关联。
卺饮,是一个古汉字,其意思为“渴”。它的拆解部首为“卩”和“饣”,其中“卩”是指“卩钅部”,表示印章;“饣”是指“饣食部”,表示与食物相关的东西。根据字典查询,卺饮的总笔画数为11画。
卺饮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这本字书成书于东汉末年,由许慎编纂。对于卺饮的繁体字,一般为「卽飲」。至于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则可能有一些变化,具体的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定。
1. 外面太热了,我喝了一杯冷卺饮,感到舒爽多了。
2. 孩子们在户外玩耍一整天后,口渴得不行,纷纷喝下了凉爽的卺饮。
卺饮并不常用于组词。但在一些特定的描述中,可以与其他词汇搭配使用,例如“卺饮解渴”、“卺饮一口”等。
与卺饮意思相近的词汇有很多,比如“口渴”、“干渴”、“渴望”等。
与卺饮意思相反的词汇可以是“不渴”、“满足”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