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三院的意思、内三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三院的解释

清 官署名。 清 天聪 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 康熙 九年改为内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五学士》:“国朝官制,设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院各有学士一员。既设翰林院,以内三院为内阁,则止设阁学二员,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礼侍。”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 洪承畴 虽然此时尚无官职,却被指定同内三院大学士坐在一起。”参阅《清通典·职官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三院是清初中央行政机构的重要设置,为清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标志性产物。其名称源于满语“多尔吉衙门”,汉译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的统称。该机构始设于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仿明朝内阁制度改革原有文馆而成,主要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册、颁布制度等机要事务。

从职能划分看,内三院各司其职:

  1. 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编撰实录,如《太宗文皇帝实录》即由其编纂;
  2. 内秘书院专司撰写外交文书与敕谕,现存《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可佐证其职能;
  3. 内弘文院负责讲解经史、颁布制度,曾参与制定《大清会典》基础框架。

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改称内阁,但康熙九年(1670年)曾短暂复设,最终在雍正朝确立军机处制度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演变过程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有明确记载,反映出清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脉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满文老档中,仍可查阅到内三院处理政务的原始文件。

网络扩展解释

“内三院”是清朝初期设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后发展为内阁的前身。以下从定义、组成、职能及历史演变进行详细说明:

一、定义与背景

内三院是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设立的枢要机构,主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整合了前朝文馆的职能,成为清代内阁的雏形。

二、机构组成与职能

内三院由以下三个部门构成,各设大学士一人:

  1. 内国史院
    负责记录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实录、史书,起草祭祀祝文及诰命文书。
  2. 内秘书院
    主管外交文书、敕谕及祭祀祭文的撰写,并整理各衙门奏疏。
  3. 内弘文院
    注释历代政事得失,为皇帝和皇子讲授经典,并承担亲王等宗室的教育职责。

三、历史演变

四、总结

内三院是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过渡机构,其分权管理模式为后续内阁制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清代早期官僚体系的逐步完善。如需更多细节,可参考《清史稿》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舸半产包容驳驳劣劣播动策第车缸楚飵大父怠惰典视法狱坟垒偾辕佛天伏辩高名大姓河矦缓死轘辕竭智吉康金华宴挤拥勌游崛岉恇桡圹兆两重醨酪林英里区流蠹伦序梅妍门役冕冠侔利忸怩作态跑气朴实头秦谶庆福勤倦球状元人殊意异软木商洛沈哦书客顺随私卖颂德碑摊鸡子贪酷谈朋友铁火轮屯落汙损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