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犦矟的意思、犦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犦矟的解释

亦作“ 犦槊 ”。古代仪仗之一种。刻有犦牛形,以示威武。 唐 杨巨源 《和田仆射子弟荣拜金吾》:“五侯恩泽不同年,叔姪朱门犦矟连。”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礼官曰:‘犦矟,棒也。’以黄金涂末,执之以扈蹕……犦矟末刻牛,以黄金饰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三岁则又合祭天地於南郊,备六引勘箭鸡竿肆眚,列八宝犦槊象引犒赏诸军,皆后世之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犦槊》:“予按《尔雅》:‘犦牛,犎牛也。’此兽抵触百兽,无敢当者。故金吾仗刻犦牛於槊首,以碧油囊笼之……今金吾仗以犦槊为第一队,则是犦槊云者,刻犎牛於槊首也。”参阅《文献通考·王礼十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犦矟"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犦"(bó)与"矟"(shuò)组成,指代古代仪仗中一种装饰犎牛尾的长矛。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仪卫志》,描述唐代帝王出行仪仗"犦矟将军一人,甲骑具装,执犦矟"[来源1]。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词构成解析

  1. "犦"指犎牛,《说文解字》注为"西南夷长髦牛",特指牦牛尾部用于装饰的刚毛[来源2];
  2. "矟"即长矛,同"槊",属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刺杀武器,《释名·释兵》载"矛长丈八尺曰矟"[来源3]。

二、器物形制功能 作为礼仪器具,其形制为丈八长矛顶端垂挂牦牛尾缨穗,兼具仪卫威慑与等级标识作用。唐代典章规定:"凡大驾行幸,卫尉器仗以犦矟为前导"[来源4],可见其象征皇权的重要地位。

三、历史演变脉络 该器物源于汉代匈奴仪仗,魏晋时期融入中原礼制。宋代《武经总要》记载其形制改良:"柄缠青丝,悬犦九节,每节缀铜铃"[来源5]。至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戏曲中的道具兵器。

网络扩展解释

“犦矟”一词较为罕见,目前可查的权威文献及词典中均未收录该词的具体释义,可能是生僻组合或存在拼写误差。以下是基于字形和可能关联的分析建议:

  1. 字形拆分推测

    • 犦:读作“bó”,古同“犎”,指一种野牛(如《尔雅》中提到的“犦牛”),或与“犦槊”相关。后者是古代仪仗器具,用牦牛尾装饰的兵器。
    • 矟:读作“shuò”,同“槊”,指长矛类兵器,如《释名》中“矛长丈八尺曰矟”。
  2. 可能的组合意义
    若“犦矟”为“犦槊”的异写,则可能指古代帝王仪仗中的装饰性长矛,以牦牛尾为饰,象征威仪(类似唐代仪卫用具)。

  3. 建议核对方向

    • 确认字形是否准确,或是否为“犦槊”“稍矟”等近似词。
    • 提供具体出处(如古籍原文),以便结合语境进一步分析。

若有更多上下文或来源信息,可进一步协助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哀壑傍囊驳瑕指颣産销成渝铁路粹藻蹉跎时日簹篁祷祝大制镝锋段修发粉方巾气飞谋钓谤讽味分送敷纷宫房构塼锢藏黄花蒿会圣跏趺挟揓迦维罗卫箕巢疾雷不及掩耳金盏菊济窍飘风伉行孔武露桡马监茅苫卯云目光惬然切须气管炎青筇容制入禁散闲沙棘死力宿襟体貌王门伟度微生物违质五口通商五味狎法细草邪不伐正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