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州名。 东晋 侨置 徐州 於 京口城 , 南朝 宋 改称 南徐 ,即今 江苏省 镇江市 。历 齐 梁 陈 ,至 隋 开皇 年间废。《宋书·州郡志一》:“ 武帝 永初 二年,加 徐州 曰 南徐 ,而 淮北 但曰 徐 。 文帝 元嘉 八年,更以 江北 为 南兗州 , 江南 为 南徐州 ,治 京口 。” 唐 王昌龄 《客广陵》诗:“楼头 广陵 近,九月在 南徐 。” 清 吴伟业 《赠冯讷生进士教授云中》诗:“忆昔扁舟醉 石头 ,别来几梦 南徐 客。”
(2).亦称“ 南路徐 ”。指 南朝 梁 徐君蒨 。 君蒨 与当时的 鱼弘 皆以豪华奢侈著称。《南史·徐羡之传》:“﹝ 徐君蒨 ﹞为 梁 湘东王 镇西諮议参军。颇好声色,侍妾数十,皆佩金翠……有时载伎肆意游行, 荆楚 山川,靡不毕践。朋从游好,莫得见之。时 襄阳 鱼弘 亦以豪侈称,於是府中謡曰:‘北路 鱼 ,南路 徐 。’” 宋 苏轼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诗之一:“此夜新声闻《北里》,他年故事纪 南徐 。”
南徐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历史地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行政区划 南徐指南徐州,始设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由原徐州南部辖区改制而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为安置北方流民,将徐州治所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改称南徐州。该建制延续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历时168年。
二、地理沿革 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南徐州辖境包含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及南京部分区域。治所京口(今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元和郡县图志》称其"控楚负吴,襟山带江",是南朝重要的军事要塞和经济枢纽。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南徐"常作为江南地域的代称。南宋陆游《入蜀记》有"自南徐至姑苏,江南佳丽地"的记载。该地名在《世说新语》《南齐书》等古籍中频繁出现,多与士族门阀的政治活动相关联。
四、语言演变 《汉语大词典》指出,南朝行政区划撤销后,"南徐"逐渐转化为镇江的古称。明清地方志如《至顺镇江志》仍沿用此称,明代诗人高启《京口晚望》有"南徐秋色晚,斜日满枫林"之句,即指镇江秋景。
“南徐”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综合不同来源的信息:
地理位置
东晋时期侨置徐州于京口城(今江苏省镇江市),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正式改称“南徐州”,简称南徐,管辖范围包括今镇江、常州、无锡一带,隋朝开皇年间废除该行政区划。
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客广陵》中写道:“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即指镇江地区。
指南朝梁的徐君蒨,字南徐。
人物特点
部分非权威来源提到“南徐”的其他含义(如军事术语、文学意象),但缺乏明确历史依据,建议以高权威性资料为准。
白章傍观必审半无产阶级胞波悖慢拨遣不甐车厂此辈琱镌琱履多样性负重含污改操高烛隔蔽乖刁海说神聊害政含经后周黄軦黄零草践形假相基本国策计功急慌惊棹继绍旧分旧家子隽才峻格可噩凉驳陆落律风冒疾辗动鸟鷇拟容蟠天际地便佞瓶伙凄凉碛漠入教三折笔膳荤深入人心适销署牋填压屠溃王隅佤族乌乎吴牛弦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