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地的水牛。 唐 刘商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诗:“身骑 吴 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 宋 陆游 《秋怀》诗:“典琴沽市酿,卖剑买 吴 牛。”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酷暑马上口占》词:“阳乌酣战,身似 吴 牛偏易喘。”参见“ 吴牛喘月 ”。
“吴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吴牛”字面指吴地(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的水牛。这一概念最早见于《世说新语》中的成语“吴牛喘月”,后成为固定表达。
二、成语延伸
在“吴牛喘月”中,吴牛因长期生活在炎热地区,对酷暑产生恐惧心理,见到夜晚的月亮误以为是太阳,因而喘息不止。由此衍生出两层比喻:
三、历史典故
成语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晋代官员满奋怕风,见到琉璃屏风误以为透风而面露难色,被晋武帝以“吴牛见月而喘”调侃其过度畏惧。
四、文学引用
历代文人常用此意象表达环境艰苦或心境忧虑,例如:
五、现代用法
如今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中,如“吴牛喘月时”形容盛夏酷暑,“疑似吴牛喘月”批评无端猜忌的行为。
吴牛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江苏地区的特产牛。这个词语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口部首和牛部首。它的笔画数为13。
吴牛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在吴地养殖的牛非常肥壮,因此被称为吴牛。在繁体字中,吴牛的写法为「吳牛」。
在古代汉字中,吴牛这个词语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有时候会将「吴」写作「吳」,「牛」写作「〢」。这种写法在古时候是比较常见的。
1. 吴牛的肉质鲜美,是许多人喜爱的食材。
2. 听说吴牛的皮毛质地非常柔软,适合做优质的皮具。
吴牛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汇,例如:
- 吴牛肉:指吴牛的肉。
- 吴牛皮:指吴牛的皮毛。
吴牛的近义词可能是其他地方出产的优质牛肉,例如:苏牛、北牛等。
吴牛的反义词可能是其他品种的牛,或者不同产地的牛,例如:岭南牛、温州牛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