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斥逐。《后汉书·独行传·李充》:“此妇无状,而教 充 离间母兄,罪合遣斥。” 唐 康骈 《剧谈录·李朱崖知白令公》:“既负吹嘘之际,甘从遣斥之罪。” 明 张居正 《荆门州题名记》:“少不如意,即被遣斥。”
“遣斥”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责、斥责
指对他人的错误、过失或不当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和责备,强调道德层面的否定。常见于书面语境,如古代文献或正式表达中。例如:“其言行失当,遭众人遣斥”。
斥逐、驱逐
指因过错或违背规范而被放逐、驱逐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或政治语境。例如《后汉书·独行传》记载:“此妇无状,罪合遣斥”(因教唆离间亲属而被驱逐)。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遣斥》是一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批评、指责和责备,也可表示解聘、开除以及把某人或某物驱逐出去。
《遣斥》的拆分部首为「⻍」,它是属于部首「⺮」的一个变形。在笔画上,「遣」字有12画,「斥」字有8画。
「遣斥」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遣」表示解除、派遣或除去,「斥」表示指责或驱逐。综合起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责备、批评并将其排除出去。
「遣斥」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遣斥」,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遣斥」没有太大变化。在小篆字体中,「遣」的形状稍有差异,而「斥」的形状则基本保持一致。
1. 他因为在工作中频繁迟到、不负责任而受到了上司的遣斥。
2. 他被公司遣斥后,立刻开始寻找下一份工作。
1. 遣返:指将人员从某地送回原来的地方。
2. 斥责:表示对某人的错误行为进行谴责和责备。
3. 驱逐:表示把某人或某物驱赶出去。
1. 指责: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过失或错误进行责备。
2. 责备:表示对某人不正确的行为进行非难和谴责。
1. 称赞: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优点、成绩等表示赞许和肯定。
2. 夸奖:表示对某人的优点、能力等进行称赞和表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