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的意思、墓志铭的详细解释
墓志铭的解释
[gravestone epitaph;inscription on the memorial tablet within a tomb] 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刻在四方或长方的石头上,埋在坟墓里
详细解释
放在墓里刻有死者事迹的石刻。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叙述死者姓氏、生平等。铭是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上痛悼甚至,每朔望輒出临灵,自为墓誌铭并序。”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墓志铭》:“至论其题,则有曰墓誌铭,有誌有铭是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碑表志铭之别》:“ 宋 湘东王 作墓誌铭,藏於壙内。” 郭沫若 《归去来·达夫的来访》:“我便想到 鲁迅 所搜集的许多的 隋 唐 墓志铭来。”
词语分解
- 墓的解释 墓 ù 埋葬死人的地方:墓穴。墓地。墓园。墓道。墓碑。坟墓。墓志铭。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 志铭的解释 即墓志铭。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三书》:“ 深父 殂背,痛毒同之,前书已具道矣。示及誌铭,反復不能去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碑表志铭之别》:“《曾子固文集》有云:碑表立於墓上,誌铭则埋壙中
专业解析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专为记录逝者生平事迹而刻于石碑或墓室内。根据《汉语大词典》定义,其核心功能为“述德纪功,以传后世”,形式上包含“志”与“铭”两部分:前者用散文记叙逝者世系、官职及生平,后者以韵文总结评价。
历史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 起源期(东汉):早期墓志铭多为简单题记,如1953年洛阳出土的《贾仲武妻马姜墓记》,被学界视为现存最早实物。
- 定型期(魏晋南北朝):随着厚葬之风盛行,文体结构趋于固定,《文心雕龙》记载此时已形成“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的规范。
- 鼎盛期(唐宋):韩愈、欧阳修等文豪创作了大量文学性墓志,使此类文体突破实用范畴成为文学经典,《韩昌黎集》收录墓志铭达七十余篇。
内容结构包含四大要素:
- 题头:标注逝者籍贯与姓名
- 序文:详述家族谱系、生平事迹
- 铭文:四言韵文概括品德成就
- 落款:镌刻撰写者与书写者信息
从文化价值层面,墓志铭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强调其“使哀有所寄,礼有所施”的社会功能。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颜勤礼碑》,即为颜真卿为其曾祖父所作,被《金石萃编》评为“唐代墓志书法典范”。
网络扩展解释
墓志铭是刻于墓碑或墓中石刻上的纪念性文字,用于概括逝者生平、表达悼念与赞颂。其核心特点与内涵如下:
一、定义与结构
墓志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 志:散文体,记录逝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等客观信息;
- 铭:韵文体,以凝练语言评价逝者品德功绩或抒发哀思。
也有仅含其一的情况(如纯散文或纯韵文)。
二、历史起源与发展
- 起源:中国周代已有类似形式,早期为简单刻石标记墓主身份;
- 演变:汉代逐渐规范化,唐宋时期成为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核心作用
- 记录与传承:保存逝者个人历史,补充家族史、地方志的记载空白;
- 情感寄托:生者通过文字表达怀念,成为跨越生死的对话媒介;
- 生命反思:对写作者而言,是梳理人生意义、与死亡和解的过程。
四、现代意义与演变
- 形式创新:年轻人倾向用社交媒体记录“数字墓志铭”,如微博树洞、网络纪念页;
- 态度分化:部分人因生活压力回避思考,也有人通过墓志铭设计实现自我和解(如临终关怀者写下“爱过,原谅了”)。
五、文化价值
- 历史研究:反映古代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及文学风格;
- 哲学内涵:承载对生死观的理解,体现“盖棺定论”的文化传统。
示例:诗人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以幽默语言浓缩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白龙败兴而归波鸿博照不搬陪厕筹程罗赤军子船老大辞华骢马客滴水成河斗决犊庐而姬壶恶习发念分毫分一杯羹扶筐肤劄隔壁罐子玉酣歌恒舞厚貌深情怀安恍如梦境鹄羹祸从天降荐导九龙池九三学社蠲疾蹶拔局方开剖坤珍疗法黎俗貌敬毛遂堕井帽子头媚承梅蕊木僵逆泝拗项桥昢昢认脚塞下曲蜃綍爽垲丝挂子台仆天业挑谑外教王宰挖潜械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