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诘的意思、克诘的详细解释
克诘的解释
谓能治理。《书·立政》:“其克詰尔戎兵,以陟 禹 之迹。” 孔 传:“其当能治汝戎服兵器。” 清 王夫之 《显考武夷府君行状》:“公配 崔夫人 ,生上轻车公讳 震 ,别号 东斋 ,掌卫事,戎兵克詰,尤篤志经术理学。”
词语分解
- 克的解释 克 (④剋) è 能够:克勤克俭。 战胜,攻下:攻克。克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刚。 严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消化:克食。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
- 诘的解释 诘 (詰) é 追问:反诘。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诘难(刵 )。 诘 (詰) í 〔诘屈〕曲折。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詰)乷 )〕早晨,亦指
网络扩展解释
“克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核心释义:指“能治理”,尤其强调对军事或事务的有效管理。例如《尚书·立政》中“其克詰尔戎兵”即指治理军队装备。
- 常见误解:部分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克服困难”,但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撑,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读。
2.出处与用例
- 古籍来源:最早见于《尚书·立政》,后清代王夫之的《显考武夷府君行状》中也有引用,均指军事治理。
- 现代用法: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语境,日常使用较少。
3.近义词与反义词
4.读音与结构
- 拼音:kè jié(注音:ㄎㄜˋ ㄐㄧㄝˊ)。
- 词性:动词性短语,多作谓语。
“克诘”是典型的文言词汇,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1. 克诘的意思
克诘(kè jié)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克制和反驳。它指的是对他人言论、观点或行为提出质疑、针对性的辩驳或驳斥。
2. 克诘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克诘的部首是八字旁(八),由8画组成。
3. 克诘的来源
克诘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克”,意为制约、制服。而“诘”意为质问、辩驳。将两者合起来,形成了“克诘”的概念。
4. 克诘的繁体字
克诘的繁体字为「剋詰」。
5.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克诘的写法较为简单,没有太大变化。它的古代字形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筆劃的形狀和連接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6. 克诘的例句
以下是克诘的例句:
- 他对那个决策提出了克诘。
- 她对他的观点感到很不满,开始克诘他的逻辑。
- 这位律师善于克诘目击证人的证词,揭露出其中的矛盾。
7. 克诘的组词
与克诘相关的组词包括:
- 克制:指控制、约束某事物或某人。
- 克服:指战胜困难、克制不良习惯。
- 克扣:指减掉、扣留应给予的某项权益。
8. 克诘的近义词
与克诘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 质疑:指对某个问题或观点提出疑问并要求解答。
- 反驳:指对别人的观点或言论进行有力的驳斥。
9. 克诘的反义词
与克诘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 默认:指默许、不质疑,接受事实或观点。
- 赞同:指同意、支持某个观点或意见。
别人正在浏览...
报恨猜察儳妇畜义忖度达幽点剁笛膜逗点督篆丰功厚利光膺酣恣荒颣惠然肯来唬弄婚友活撮健驮罗燋烽崨嶫惊畏卷施钧衡君子行蹥踡连判马力美女蒙瞀谬听暖堂殴气蟠泥潘岳髩凭文曲秀才三两召伯棠唼食绳案生息蕃庶十八事十家连坐诗醼实支兽环瘦人肆慢索卢调唆头名投辖图经忘言违负无是公鲜腴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