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紧跟。常形容来者之多或来者之快。《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韩非子·难势》:“且夫 尧 、 舜 、 桀 、 紂 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古人叹息於才难,故谓百世为随踵。”《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鉞,僵仆於前,而忠义奋发,继起於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
“随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紧跟,常用来形容来者数量多或速度快。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
字面分解
核心解释
多用于描述人群、事件等接连不断出现的情景,隐含频率高、数量多之意。例如:“随踵而至的攻击”表示攻击接连不断。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扩展含义
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百世为随踵”被用来感慨人才难得,侧面反映“随踵”可引申为时间上的短暂间隔。
随踵而至
成语“随踵而至”(suí zhǒng ér zhì)更广为人知,意为一个接一个到来,强调连续性。例如:“宾客随踵而至,络绎不绝”。
使用场景
常见于文学或口语中,描述人流、灾祸、机遇等频繁出现的情况。例如:“问题随踵而来,令人应接不暇。”
“随踵”是一个兼具形象性与文学性的词汇,适合用于强调连续性、密集性的场景。其核心语义与成语“随踵而至”紧密关联,可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战国策》《韩非子》等文献。
《随踵》是一个成语,意为紧接在后,紧随其后。形容事物或人的行动紧密相连,接连不断。
《随踵》可以拆分为“隹”(部首)和“足”(部首)以及14画。
《随踵》最早出现于《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古代小说。在书中,作者用此成语来形容一些人的行动紧密相连。
《隨踵》(繁体字)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些不同。《随踵》的古代写法为“隨蹵”。
他们一路追逐,互相竞争,就像《红楼梦》中的人物一样,一个人跑,其他人便随踵而至。
随行、随身、随从、随机
紧随、紧接、紧跟
脱离、独立、分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