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阙的意思、守阙的详细解释
守阙的解释
(1).守候于宫门。《汉书·王莽传上》:“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书者日千餘人。”《后汉书·质帝纪》:“或以喜怒驱逐长吏,恩阿所私,罚枉仇隙,至令守闕诉讼,前后不絶。” 晋 潘岳 《西征赋》:“感市閭之菆井,叹尸 韩 之旧处,丞属号而守闕,人百身以纳赎。”
(2).官员等候补缺。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6*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闕通之,盖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元典章·吏部四·守阙》:“其新官守闕者,不以廉耻自拘,往往挈领家属,前去任所或境内居住。”
词语分解
- 守的解释 守 ǒ 保持,卫护:守成(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御。守身(爱护自身,保持自己的品节)。守节。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规。 看管:看守。守护。 在一个地方不动: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时。 维持原状,不想改变:保守。因循守旧。 呆在一起:厮守。 节操:操守。 靠近,依傍:守着水的地方,可多种稻子。 古代官名:太守。守祧(中国周代掌管祭祀宗庙的官)。守刺(太守,刺史)。守令(指太守、
- 阙的解释 阙 (闕) è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豁口,空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笔画数:; 部首:门;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守阙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守阙(shǒu qu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
字面义:守卫宫阙
- “守”指守卫、守护,“阙”原指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侧的高台,后泛指帝王居所或朝廷。因此,“守阙”最直接的意思是守卫宫门或皇宫。这体现了古代对皇家禁地安全的高度重视。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3卷,第1388页“守”字条;《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修订版)第0721页“阙”字条。
-
引申义/历史专指:等候补官
- 在唐代官制中,“守阙”衍生出一个特定的制度性含义,指已获得做官资格(如通过科举、门荫等途径)但尚未获得实际官职的人,在京城(宫阙所在地)等候职位空缺,以便递补。这些候补官员被称为“守选”或“守阙”。
- 来源参考:张晋藩、王超著《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83页对唐代选官制度的论述;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6页提及守选与守阙现象。
总结核心含义:
“守阙”一词的核心在于“阙”(宫阙/朝廷)。其基本义是守卫宫门;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尤其是唐代)下,则特指获得资格者在京城等候官职空缺的状态,体现了古代选官制度的一个环节。
字源参考:
- 守:《说文解字》:“守,守官也。从宀从寸。宀,交覆深屋也。寸,法度也。” 本义为官吏的职责、职守,引申为守卫、保持。
- 阙:《说文解字》:“阙,门观也。从门从欮。” 本义指宫门、城门两侧的楼台,因其中间有通道,故引申出空缺、缺失之意。
网络扩展解释
“守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守候于宫门
指古代官员、百姓等在宫门外等候,通常与上书、诉讼等事务相关。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书者日千餘人”。
-
官员等候补缺
指官员等待职位空缺以便补任。宋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到地方官吏需“守选、待除、守闕”,需多年才能获得正式俸禄。
二、读音与结构
- 拼音:shǒu quē
- 注音:ㄕㄡˇ ㄑㄩㄝ
- 结构:守(上下结构) + 阙(半包围结构)。
三、引证与例句
- 历史文献:
《后汉书·质帝纪》提到因官员滥用职权导致“守闕诉讼,前后不絶”。
- 现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固守旧制,如“抱残守阙”(例句:“有些学者抱残守阙,固步自封”)。
四、补充说明
- 近义词:无明确常用近义词,需结合语境。
- 现代适用性: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成语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保墒边功标榜奰发笔画不落夹捕论参秉长离昌旺澄觞吹篪乞食丹图弹子点校風煙忿怒赋彩浮云富贵歌吟光明草轨模鬼使神差含冤负屈欢醼讲脣箭径捷得接絶锦霞鸡絮军台口惛朗爽懒困羸露廉循轣辘六州歌头谩诞木杠跑堂儿的蚍蜉堞迁地浅幦起风轻楛悛惧软摊涩道单雄誓约书券缩影素望軆貭土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