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获,活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吾闻之,虫莫知於龙,以其不生得也。”《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 ﹞击 魏王 於 曲阳 ,追至 武垣 ,生得 魏王 豹 。”《后汉书·刘玄传》:“ 更始 守城,使 李松 出战,败,死者二千餘人, 赤眉 生得 松 。”
“生得”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含义(生获、活捉)
最早见于《左传》《史记》等典籍,指在战争中活捉敌人或猎物。例如《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生得魏王豹”,即活捉魏王豹。
现代含义(天生具有)
现代多用于形容人天生的特质或才能,如外貌、气质、智慧等,强调“与生俱来,无需后天修炼”。
使用场景
词语结构
由“形容词+得”构成,例如“生得俊俏”“生得聪慧”,强调特质来源的自然性。
类型 | 例句 | 含义侧重 |
---|---|---|
古代用法 | “赤眉生得松”(《后汉书》) | 活捉、俘获 |
现代用法 | “他生得一副好歌喉” | 天赋才能 |
日语借用 | “生得の能力” | 先天能力 |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或《后汉书·刘玄传》。
《生得》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某人的长相或外貌。它强调个人天生的外貌特征或容貌。
《生得》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生”和“得”。其中,“生”的部首是“生字旁”,它的笔画数为五画;“得”的部首是“彳字旁”,它的笔画数为三画。
《生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它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用来形容人的相貌与生俱来的美丽或特点。
《生得》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并且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生得》的方式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基本保持了现代的书写形式和结构。
1. 她生得容貌美丽,仿佛出自画中。
2. 他生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
3. 这个小孩生得十分精致,可爱极了。
1. 生样:指某人的长相或样貌。
2. 生相:指某人的容貌或外貌。
3. 得体:指言谈、举止得当或适宜。
4. 得宜:指事物符合情理或适合环境。
5. 生活:指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存在。
生得的近义词包括:长得、长相、相貌。
生得的反义词包括:不生得、不长得、不相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