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緑林大盗的意思、緑林大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緑林大盗的解释

(緑lù)指啸聚山林的强盗。《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既作緑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也断不肯悄悄儿的下来。”亦称“ 緑林强盗 ”。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緑林大盗(现多写作“绿林大盗”)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与演变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啸聚山林、反抗官府或劫掠财物的武装团伙,后泛指结伙行动的强盗或土匪。其核心特征包含:

  1. 聚众性:非单人行动,而是群体性组织。
  2. 隐匿性:以山林等险要地形为据点。
  3. 对抗性:常与官府对立或实施暴力劫掠。

二、词源与历史背景

  1. “緑林”溯源:

    • 源自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绿林军起义(公元17年)。起义者以湖北当阳的“绿林山”为根据地,反抗王莽政权(《后汉书·刘玄传》)。此处的“绿林”本为地名,后衍生为“聚众反抗者”的代称。
    • 语义演变:唐代后,“绿林”逐渐脱离中性色彩,转为指代“草莽盗匪”(《中国历史大辞典》)。
  2. “大盗”的强调:

    • “大盗”区别于零散小偷,强调其规模性、组织性及危害程度。《庄子·胠箧》中即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大盗”概念,暗指破坏秩序者。

三、文化内涵与用法

  1. 历史评价的双重性:

    • 古代官方视角:视为叛乱或匪患(如清代《剿捕档》称白莲教为“绿林渠魁”)。
    • 民间文学视角:常被赋予“劫富济贫”的侠义色彩,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
  2. 现代用法:

    • 泛指暴力犯罪集团(如“警方剿灭跨境绿林大盗”)。
    • 比喻大规模非法势力(如“金融绿林大盗”指经济犯罪团伙)。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绿林”为“山野盗匪”,并引《后汉书》绿林军典故,强调其从历史事件到盗匪代称的语义转化。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标注“绿林好汉”为中性词,指反抗统治者或劫富济贫者;而“绿林大盗”更侧重贬义,强调其非法劫掠属性。

  3. 《中国成语大辞典》:

    指出该词隐含“与主流社会对抗”的集体行为特征,区别于个体犯罪。


五、相关辨析


结论:“緑林大盗”一词凝结了中国历史中民间武装反抗与秩序冲突的双重叙事,既反映政权对非正规武装的定性,亦承载文学对边缘群体的想象。其现代用法延续了“有组织的非法暴力团体”的核心语义,成为汉语描述集体犯罪行为的经典喻体。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庄子译注》(中华书局)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緑林大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聚集在山林中、以抢劫为生的强盗团伙。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该成语指啸聚山林的强盗,强调其群体性和占据山林的特点。与一般小偷不同,他们常以暴力手段横行乡野,属于有组织的犯罪团体。

  2. 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既作緑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鲁迅在书信中也曾用“绿林强盗”类比,强调其不惜代价获取工具的特性。

  3. 使用场景

    • 形容古代山林中的强盗组织,如小说中的反派角色。
    • 引申为现代语境中形容非法团伙或行为恶劣的群体。
  4. 语言特征

    • 结构:偏正式成语,作宾语或定语,含贬义。
    • 近义词:緑林强盗(强调个体)、草寇。
  5. 文化关联
    成语中的“緑林”源自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军,后逐渐演变为强盗的代称,体现了历史与文学中“侠盗”与“恶匪”的双重形象。

提示:如需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用例,可参考《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或鲁迅相关书信。

别人正在浏览...

哀的美敦书陂湖扁扁残芳曹公产前赤十字会椽栾大哄大嗡待待儿短略额定氛垢分流电阻改弦易调宫宇胍肫红五月欢宴花信年华忽亲狡诡夸谭枯笔窥道令序临军笼中之鸟萝茑末始攀高结贵旁穿旁门歪道凭证披沙简金牵疾切勑蹊路倾耳注目青狂清重煞火上究緔鞋誓诰收容书画船熟能生巧说例説作速雠宿恩隋卞素罗颓幽畏戒微情小姨下作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