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刘备的意思、刘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刘备的解释

刘备(161-223) :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军。军阀混战中采用诸葛亮联孙抗曹的计谋,于公元208年在赤壁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后又夺取益州和汉中,力量逐渐壮大。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次年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刘备(Liú Bèi)是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历史人物专有名词,指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开国君主。以下为从语言学、文化学角度对其含义的解析:

  1. 词源与词性

    该词为双音节合成词,由姓氏“刘”和单名“备”构成,属名词性专有称谓。其字形演变可追溯至汉代隶书,《说文解字》释“刘”为兵器名,后演变为姓氏;“备”含完备、准备之意,反映古人取名注重德行寄寓的特点。

  2. 核心语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其为“三国蜀汉建立者”(《汉语大词典》第2版),特指公元161-223年间活跃的政治军事领袖。其词义包含三重属性:历史人物本体、文学形象符号(如《三国演义》主角)及文化精神象征(仁德君主的代称)。

  3. 语义扩展

    • 历史维度:特指谥号昭烈帝,以“仁政”治国理念载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 文学维度:衍生出“刘备借荆州”“三顾茅庐”等典故,成为诚信、礼贤的喻体
    • 语言应用:现代汉语中“刘皇叔”等别称仍用于历史讨论或文学评析领域
  4. 权威释义参考

    《辞海》(第七版)明确其历史定位为“东汉远支皇族,221年称帝于成都”,《中国历史大辞典》强调其“联吴抗曹,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战略贡献。相关考据可参见中华书局《三国志》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称“先主”。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解析:

一、出身与早年经历

刘备自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家道中落,少年时以织席贩履为生。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底层生活经历使其深谙民间疾苦。15岁时拜大儒卢植为师,虽未精研学术,但积累了人脉资源,形成了“宽仁有度”的处世风格。

二、政治与军事生涯

  1. 起兵与桃园结义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招募乡勇,与关羽、张飞结义,组建义军参与平叛,因功被封为安喜县尉。
  2. 依附诸侯
    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势力,曾短暂担任徐州牧,但因吕布背叛而失去地盘。
  3. 赤壁之战与崛起
    208年联合孙权于赤壁大败曹操,占据荆州部分地区,奠定基业。
  4. 建立蜀汉政权
    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以恢复汉室为号召,推行仁政,重视农业与民生。

三、治国理念与评价

四、晚年与影响

为报关羽之仇,刘备于222年发动夷陵之战,惨败于陆逊,次年病逝于白帝城。其子刘禅继位后,蜀汉逐渐衰落,但刘备的仁义形象与治国策略对后世影响深远。

附:名字含义

“刘”为姓氏,“备”意为“完备、准备”,寓意追求完美与未雨绸缪。网络俚语中偶见“刘皇叔”谐音“黄书”的戏称,但无历史依据。

别人正在浏览...

安枕而卧摆挣鄙蔽秉要执本比斯开湾采缀残疾人呈生吹苓疵政丹襟丹巘电瓶地网天罗豆腐脑抖擞愤抑附说乖劣光表圭臬鬼森森规正固自蒿荒黄熟香华爪蹇塞戒旦疾雷不暇掩耳濅润噤咽救过不暇爵土坑蒙聊复尔尔李老笼门门头普天匝地乾九潜懿切身琼芳让居荣班散失沈淀十相具足疏布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叔翁属昔澌静随手簿条白拖发无宰线绨小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