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蒙昧糊涂。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唯佛究尽实相之崇高。” 唐 白居易 《闻庾七左降》诗:“后心誚前意,所见何迷蒙。”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巴山蛇》:“食已即饱,心常迷蒙。”
(2).指迷迷糊糊。 许杰 《惨雾》中:“在黑暗中的迷蒙的入睡。”
(3).迷茫;模糊不明。 清 江昉 《疏影》词:“迷蒙十亩秋阴里,更悄浸漪漪寒碧。”《新华月报》1961年第9期:“战争经常处在迷蒙不清的情况中,比其他事物更带不确实性。”
迷濛:形容烟雾迷漫,景物模糊。 宋 翁元龙 《江城子》词:“月帘櫳,影迷濛。”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四山云气迷濛。”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那夜是阴历初六……银汉间薄雾迷蒙。”
迷懞:迷惑蒙骗。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强6*奸》:“或于茶酒糕饼中用药昏迷因而姦污者,虽无恐吓缚制之形,已有计诱迷懞之实,不谓之强姦得乎?”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迷蒙汉语 快速查询。
“迷蒙”是一个形容词,读音为mí méng,主要含义及用法如下:
形容景物模糊不清
多指因烟雾、雾气等导致视野朦胧,如“细雨迷蒙”“山色迷蒙”。
例句:
指精神状态迷糊或蒙昧
可表示思绪不清、意识模糊,如“睡意迷蒙”“心常迷蒙”。
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释义,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迷蒙》是一个描述事物模糊、模糊不清的状态的词语,常用于形容思绪、景象等不清晰或难以理解的情况。
这个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迷」和「蒙」。其中「迷」音mi,表示迷惑;「蒙」音méng,表示遮挡、阻隔。因此,将两个部分合并起来,「迷蒙」形象地表达了不清晰、难以辨认的状态。
「迷蒙」这个词汇源于古汉语,在古代文献中早有使用。在《史记·夏本纪》中,就有「迷蒙未定」的描述,表示夏朝初期的时代迷茫、模糊不清。
「迷蒙」的繁体写法是「迷濛」,使用了「濛」这个繁体字。在繁体字中,「濛」读作méng,也表示雾气弥漫、模糊的意思,与「蒙」的含义相近。
追溯到古汉字的写法,根据《康熙字典》等古籍资料,「迷蒙」的写法多为「迷朦」,「朦」读作méng,意为模糊、不明朗。
与「迷蒙」相关的组词有:
「迷蒙」的近义词包括迷离、模糊、困惑等,用于描述事物不明朗不清晰的状态。
「迷蒙」的反义词是清晰、明朗、明了,用于形容事物表达明确、清楚的状态。
1. 小溪上方的浓雾使得整个山谷都被笼罩在迷蒙之中。
2. 她的回忆对于那段时间的细节只有迷蒙的印象,无法具体回忆。
3. 破旧的玻璃使得室内的光线变得迷蒙,难以照亮房间。
4. 他一直保持着迷蒙的状态,没有办法理清头绪。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迷蒙」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