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绵山的意思、绵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绵山的解释

亦作“緜山”。山名。在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山下有地名 绵上 ,故名 绵山 。相传 春秋 时 晋 介之推 隐此山中,故又称 介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汾水 又南,与 石桐水 合,即 緜水 也。水出 界休县 之 緜山 ,北流逕 石桐寺 ,即 介之推 之祠也。昔 子推 逃 晋文公 之赏而隐于 绵上 之山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绵山(Mián Shān)是位于中国山西省介休市东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山,其释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地理、历史与人文内涵综合阐释:

一、词典释义

绵山指山西省中部太岳山脉北端的山体,因山势绵延起伏、层峦叠嶂而得名。《汉语大词典》释为:“山名,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相传为春秋时介子推隐居焚身之处。” 其名称体现“绵延不绝”的地理特征,兼具“绵长”“缠绕”之意,暗喻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二、历史渊源

据《山西通志》记载,绵山古称“介山”,因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携母隐居于此而得名。晋文公为迫其出山放火焚林,介子推拒不出山而亡,后世遂以“寒食节”纪念,赋予其“忠孝节义”的精神象征。

三、文化内涵

绵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寒食节”的发源地,承载祭祀文化与民俗传统。其山体景观与儒释道文化交融,现存寺庙(如云峰寺)、道观(大罗宫)及历代碑刻,印证《中国名胜词典》所述“三教合一的文化名山”之地位。

四、自然特征

《中国地名大辞典》描述其地貌:“峰峦叠翠,岩洞幽奇,有抱腹岩、水涛沟等自然奇观。” 因植被丰茂、云雾缭绕,亦契合“绵”字柔润、萦绕的意象,成为晋中生态旅游核心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数据。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山西通志》(中华书局)
  3. 《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绵山”一词的含义及背景,综合多来源信息解释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绵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20公里处,横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绵延百里,最高海拔2566.6米,森林覆盖率达98%。其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0℃,是国家级AAAAA景区。

二、名称由来

  1. 自然特征:因山势绵延起伏而得名,古称“绵上”。
  2. 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携母隐居于此,后因拒绝受赏被焚于山中,故又称“介山”。

三、文化意义

绵山是中国寒食节(清明节前身)的发源地。据记载,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定其遇难日为禁火寒食之日,后演变为清明节习俗,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旅游与景观

景区总面积294.75平方公里,包含14大游览区、360余个景点,以“古栈道天桥”“正果寺”等景观闻名。其特色涵盖佛教、道教文化及山水自然风光,可组合多条旅游线路。

五、其他说明

部分资料误将绵山与四川绵阳关联,实为混淆。山西绵山的历史记载可追溯至《水经注》等古籍,权威性更高(注:此说法存疑,需谨慎参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晋中市文旅局官网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户白氐悲怀北京理工大学槟榔屿不藏不掖不成体统裁云剪水朝汉台驰駈创制篡絶当冲电子计算机狄水蠹书虫发环费害负儋格物致知公中乖诡光柱冠族诂解涵量画涂胡白呼喝回戈回击惠恤鹄举湔刷佳士介狭继母进室决塞快士来嘻炼颜临飨流亮蒙庇面朝迷离疟蚊狃胜抛掷赔産频婆果铺迟戕贼啓户柔怀扫帚星适用收购价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