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诛的意思、笔诛的详细解释
笔诛的解释
犹笔伐。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三:“打算调查战地惨状,以反对 齐燮元 ,同时对于 曹锟 、 吴佩孚 辈加以笔诛。”
词语分解
- 笔的解释 笔 (筆) ǐ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用笔写,写作的: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写字、画画
- 诛的解释 诛 (誅) ū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责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责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笔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用文字进行谴责、揭露或声讨。它通常与"口诛"(用言语谴责)并列使用,构成成语"口诛笔伐",意指从口头和书面两方面对错误或罪行进行批判和攻击。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本义拆解与构成:
- 笔: 指书写工具,引申为文字、文章、写作行为。
- 诛: 本义为"谴责"、"讨伐"、"惩罚"。在这里取其"谴责"、"声讨"、"揭露"之意。
- 合义: "笔诛"即"用笔(文字)进行谴责/声讨/揭露"。
-
核心含义:
- 通过书面文字进行批判: 这是"笔诛"最核心的含义。它强调运用文章、评论、檄文等书面形式,对某人、某事(通常是错误、罪行、不义之举)进行严厉的批评、揭露和道德审判。
- 舆论监督与道德审判: "笔诛"体现了文字作为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评判工具的力量。它旨在通过公开的文字表达,形成舆论压力,使被批判者受到道义上的谴责和惩戒。
- 与"口诛"相辅相成: 常与"口诛"(口头谴责)并用,强调批判的全面性和力度。两者结合(口诛笔伐)是表达强烈反对和进行舆论斗争的重要方式。
-
用法与语境:
- 常用于描述对丑恶现象、社会不公、历史罪人、错误言行等的书面批判。
- 强调批判的公开性、严肃性和道义性。
- 例如:"面对贪腐,媒体进行了无情的笔诛。" "历史学家对暴君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笔诛。"
-
权威来源参考:
- 虽然无法提供具体网页链接,但"笔诛"的含义在权威的汉语词典中均有明确记载和解释。您可以查阅以下权威工具书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笔诛"及"口诛笔伐"有标准释义。
- 《汉语大词典》: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收录词条更全面,释义更注重历史源流和用例。
- 《辞海》(第七版):大型综合性辞典,兼具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对"笔诛"的解释会结合其文化背景。
"笔诛"意指运用文字进行揭露、谴责和声讨,是进行社会批判、道德审判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书面形式,常与"口诛"合称为"口诛笔伐",强调批判的全面性和力度。其核心在于通过公开的文字表达,形成强大的道义力量。
网络扩展解释
“笔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文字进行谴责或声讨,与“口诛笔伐”中的“笔伐”含义相近。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词义分解
- 笔:指代文字书写工具,引申为用文字记录或表达。
- 诛:本义为“杀”,但在语境中引申为谴责、声讨(如《论语》中“口诛笔伐”的用法)。
- 整体:通过文字揭露、批判不义之事,带有强烈的道德审判意味。
-
文学应用
- 宋代诗词中常见,如胡仲弓诗句“直笔诛奸雄”,指用文字揭露奸恶之人。
- 近现代作家郭沫若在《创造十年续篇》中,用“笔诛”批判军阀,体现其现实批判性。
-
相关成语
- 笔诛墨伐:通过文字谴责和声讨,强调书面批判的力度()。
- 口诛笔伐:口头与书面双重批判,常与“笔诛”互为补充。
使用场景
- 历史语境: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表达对不公、奸邪的书面批判。
- 现代延伸:可指代舆论监督,如用文章、评论揭露社会问题。
权威性说明
- 尽管多个来源均指向相同含义,但需注意这些释义多来自文学作品或词典类网站,权威性有限。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验证。
别人正在浏览...
奥林匹亚豹枕伯娘寀寮充倔词杰粗诵大龙湫兜得转二十五里骂知县二校防微伐智奋袂拊视感目拱揖指挥官官相卫海岱旱灾豗溃将具浃月继承寄名符拷贝愦眊老悴临江仙留余地龙窟鹿箛马舄民性曩贤平市品红评绿千牛情人节邱区曲体人曹郎人工流産腮巴子上刑升险师门水田税帖树末书缺有间天廷同源异派温韭五才误国无忌销贜洗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