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ir-raising;soul-stirring;shake one to the core] 震动内心,令人感动或惊讶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秀水 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毛6*泽6*东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道路相告,动魄惊心。” 郭沫若 《羽书集·发挥大无畏的精神》:“我们全体的国民正合力在用自己的血……写作动魄惊心的光芒万丈的伟大的诗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动魄惊心汉语 快速查询。
“动魄惊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òng pò jīng xīn,形容文艺作品或事件使人感受极深、神魂为之震动,后也形容极度惊险紧张的情景。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本义
指文艺作品(如诗歌、文章)的感染力极强,使人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我平生没有见过这么动魄惊心的场面。”
引申义
泛指事件、场景等极度惊险刺激,令人心神震撼。
例:地震时的景象令人动魄惊心。
最早见于《诗品》,原形容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唐代后逐渐扩展至形容事件场景的震撼性,如杜甫《送李校书》诗:“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
“动魄”与“惊心”为并列结构,均指精神受到强烈冲击,属同义强化型成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极大。
例证:“动魄惊心的战斗场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词典》:
形容事物惊险、壮观或文字震撼人心。
引证:清·刘大櫆《〈张荪圃时文〉序》:“读先生之文,令人动魄惊心。”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
强调其源于文艺批评术语,后泛化形容事件。
(来源:中华书局)
多作谓语、定语,如“情节动魄惊心”“动魄惊心的瞬间”。
惊心动魄、震撼人心、触目惊心
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分析《诗品》中“惊心动魄”的文艺美学内涵,指出其开创了以情感强度评价作品的传统。
考证该成语从六朝至明清的语义演变路径,强调其双轨语义(文艺/事件)的并存性。
(注:链接经核实有效,引用时请确保符合学术规范)
“动魄惊心”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或场景令人极度震撼、紧张或恐惧,使人内心受到强烈冲击。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以下来源:
悲泪不巧逞炫赐封荡折大数法则店底断谊多礼俄罗斯法不传六耳发蒙解缚发兴忿疐寡悔海流图后门化手回天翦刻僭赏滥刑教顺谨细扃户集校积业举不胜举六法流寓楼居銮跸驴脣马觜弥旷明备民器抹利盘石之安炰煎评衡蚑蟜青夜绮襦衢市染眸山色食不重味视死若归诗纂寿旦衰莽书吏枢宪通缛推兵退稿退回突梯稳情取鲜伶伶谐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