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徐崇嗣 画花卉,仅用彩色描绘,不加勾勒,谓之“没骨花”。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亡友 汪钝翁 赠 吴 人 文点 与也 诗云:‘君家 道韞 擅才华,爱写 徐熙 没骨花。’”《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位 王相公 ,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
“没骨花”一词有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解释,需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绘画技法术语(主流含义)
指北宋画家徐崇嗣开创的绘画技法,特点是用彩色直接晕染花卉,不勾勒轮廓线条。这种技法突破了传统工笔画的“勾线填色”方式,形成柔和自然的艺术效果。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
比喻性引申义
在部分现代语境中被用来形容人缺乏骨气、原则或正义感,容易妥协或背叛立场。例如形容面对利益诱惑时放弃信念的行为。
注意:第二种含义的权威性较低,可能属于现代语言中的引申或误用。传统文献及艺术领域主要采用第一种解释。若涉及文学或艺术研究,建议以绘画技法的解释为准。
《没骨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没有骨气、没有底气、没有原则的样子。比喻为人软弱、没有坚定的立场。
《没骨花》由“木”、“月”、“艹”、“又”、“艹”和“花”等六个部首构成,共有19个笔画。
《没骨花》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文学家陆机的《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博学多识,而常鄙吝,好为人师。此其志节若然者也,然则以苦补好己,于人有何益哉。曩年思士之士,既非小人之小人,又非乖良之乖良,未之有也。岂意乎尔乎?过而不改,是亦旷其数也。”这里的“没骨花”一词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志节不坚定,没有品格。
《没骨花》的繁体写法是「沒骨花」。
在古时候,「没骨花」的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一致。
他在面对困难时总是没有勇气,真是一副没骨花的样子。
组词:没骨、没底气、底气、没原则、没有原则
近义词:软弱、无原则、没有底气
反义词:有骨气、有底气、坚定
捱三顶五百分率傍观者清班匠本着边机变转冰茶裁减铲削朝朝暮暮村寺单食地道涤器赶圩骇心黄净子回金护助简民界外球进课九域尘绝境克暴铿镪顿挫老趼了帐两谊逻士马来人每度猛暴岷岭木斛牛渚咏皮货皮脸凭记骞汙樵人绮船撒乖三尺布三十六苑视同拱璧受寒寿木蜀石素晖遂威通洋坨子兔丝子瀇滉祥妖笑刺笑容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