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徐崇嗣 畫花卉,僅用彩色描繪,不加勾勒,謂之“沒骨花”。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亡友 汪鈍翁 贈 吳 人 文點 與也 詩雲:‘君家 道韞 擅才華,愛寫 徐熙 沒骨花。’”《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位 王相公 ,可就是會畫沒骨花的麼?”
“沒骨花”一詞有兩種不同語境下的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繪畫技法術語(主流含義)
指北宋畫家徐崇嗣開創的繪畫技法,特點是用彩色直接暈染花卉,不勾勒輪廓線條。這種技法突破了傳統工筆畫的“勾線填色”方式,形成柔和自然的藝術效果。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這位王相公,可就是會畫沒骨花的麼?”
比喻性引申義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被用來形容人缺乏骨氣、原則或正義感,容易妥協或背叛立場。例如形容面對利益誘惑時放棄信念的行為。
注意:第二種含義的權威性較低,可能屬于現代語言中的引申或誤用。傳統文獻及藝術領域主要采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文學或藝術研究,建議以繪畫技法的解釋為準。
《沒骨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骨氣、沒有底氣、沒有原則的樣子。比喻為人軟弱、沒有堅定的立場。
《沒骨花》由“木”、“月”、“艹”、“又”、“艹”和“花”等六個部首構成,共有19個筆畫。
《沒骨花》一詞最早見于晉代文學家陸機的《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博學多識,而常鄙吝,好為人師。此其志節若然者也,然則以苦補好己,于人有何益哉。曩年思士之士,既非小人之小人,又非乖良之乖良,未之有也。豈意乎爾乎?過而不改,是亦曠其數也。”這裡的“沒骨花”一詞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志節不堅定,沒有品格。
《沒骨花》的繁體寫法是「沒骨花」。
在古時候,「沒骨花」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他在面對困難時總是沒有勇氣,真是一副沒骨花的樣子。
組詞:沒骨、沒底氣、底氣、沒原則、沒有原則
近義詞:軟弱、無原則、沒有底氣
反義詞:有骨氣、有底氣、堅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