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丑;好坏。指财货、容貌、年成、政俗等。《荀子·儒效》:“通财货,相美恶,辨贵贱,君子不如贾人。”《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镜以精明,美恶自服。”《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2).是非。《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郑玄 注:“美恶,説之是非也。”
“美恶”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具有多重内涵,其解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美恶”指美好与恶劣、好与坏、美丽与丑陋的对比概念,常用于描述事物的对立属性。例如,既可指人物品德的高低(如善与恶),也可指物质质量或审美标准的优劣(如精致与粗劣)。
美丑与好坏
在古籍中,“美恶”常指具体事物的外观或内在品质差异,如《荀子·儒效》提到“通财货,相美恶”,即通过对比财货的优劣进行价值判断。此外,《史记·天官书》中“凡候岁美恶”则指通过观测天象预测年成的好坏。
是非与道德判断
“美恶”还包含道德层面的评价,如《礼记·学记》中“知其美恶”强调对事物本质的辨别能力。《后汉书》提到“纠察美恶”,则体现对社会风气或政治善恶的监督。
“恶”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过也”,本义为罪过,后衍生出丑陋、凶暴等多重含义;“美”则指引起愉悦感的属性,涵盖自然美与社会美。二者组合后,“美恶”逐渐从具体事物评价扩展至抽象的道德与价值判断。
《美恶》是一个成语,表示事物的好坏、优劣。
《美恶》的拆分部首是「羊」和「心」,笔画为11画。
《美恶》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尚书·尧典》中,被用来表达人们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品评和判断。
《美恶》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美惡」。
在古代,「美恶」这个词的写法有所不同,常在「美」字的上方加上「丅」或「大」字头,「恶」字的右边则加上「人」或「攵」。
1. 评委们根据选手的表现来判断其作品的美恶程度。
2. 他对人性的探索让人纷纷感慨其中的美恶之辩。
3. 这幅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都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恶并存之美。
美好、美丽、美化、善美、丑恶、恶劣、恶化、恶人。
优劣、好坏、善恶、美丑。
美恶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可以使用「美」与「恶」作为对立,或使用「好」与「坏」描述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