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小的虫。《列子·汤问》:“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羣飞而集於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
“麽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麽虫”指微小的虫类,常用于形容极小的生物。例如《列子·汤问》记载:“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羣飞而集於蚊睫,弗相触也。” 这里的“焦螟”是一种传说中肉眼难辨的微小昆虫,能群聚于蚊子睫毛上而不被察觉,体现其微小特性。
该词出自道家经典《列子》,通过夸张手法描述微小生物,体现古人观察自然的想象力。其核心意义强调事物的微观性与隐蔽性,常被引申为“微不足道的事物”。
部分文献(如)提到“麽虫”可隐喻“小人”或“奸邪之人”,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列子·汤问》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汉典)。
《麽虫》是一个常用于描述人无能、懒惰或卑微的词语,也常被用来指称某些微不足道的动物或昆虫。
《麽虫》的拆分部首是「韦(为)」和「虫」。
《麽虫》共有6个笔画。
《麽虫》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劝学》一篇中,用来形容那些没有能力且不思进取的人称为「麽虫」。
《麽虫》的繁体字为「麼蟲」。
在古代,「麽虫」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写法,如「麽蟲」、「麽蟲兒」等。
1. 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真是个麽虫。
2. 这只小动物看起来像是一只可爱的麽虫。
麽某、麽里、麽麽、麽子等。
懒虫、懒人、废物、无能等。
能人、勤奋、有能力、有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