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穆的意思、七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穆的解释

指 春秋 郑穆公 后裔 子展 、 子西 、 子产 、 伯有 、 子太叔 、 子石 、 伯石 ,是掌握 郑国 政权的世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 郑 七 穆 , 罕氏 其后亡者也。 子展 俭而壹。’” 杜预 注:“ 郑穆公 十一子, 子然 、二 子孔 三族已亡, 子羽 不为卿,故唯言七 穆 。” 陆德明 释文:“ 郑 七 穆 ,谓 子展 公孙舍之 , 罕氏 也; 子西 公孙夏 , 駟氏 也; 子产 公孙侨 , 国氏 也; 伯有 良霄 , 良氏 也; 子大叔 游吉 , 游氏 也; 子石 公孙段 , 丰氏 也; 伯石 印段 , 印氏 也。”《新唐书·武平一传》:“ 日用 曰:‘ 鲁 三 桓 、 郑 七 穆 奈何?’答曰:‘ 庆父 、 叔牙 、 季友 、 桓 三子也…… 郑穆公 十一子, 子然 及二 子孔 三族亡, 子羽 不为卿,故称 七穆 : 子罕 、 子駟 、 子良 、 子国 、 子游 、 子印 、 子丰 也。’一座惊服。” 清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六章:“ 鲁 之三 桓 , 郑 之七 穆 , 楚 之 屈 、 景 ……世执政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穆”是中国春秋时期郑国政治集团的特指称谓,源自郑穆公(公元前627年-前606年在位)的七支后裔家族。根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这七族分别为:罕氏(子罕)、驷氏(子驷)、丰氏(子丰)、游氏(子游)、印氏(子印)、国氏(子国)、良氏(子良)。他们以“穆”为共同氏族称号,合称“七穆”,长期垄断郑国卿大夫职位,形成世卿世禄的政治格局。

从构词法分析,“七”为基数词表数量,“穆”本义为“肃敬”(《说文解字》),在此特指郑穆公谥号的专称。该词属于历史专名复合词,其内涵包括:

  1. 血缘纽带:七族均为郑穆公直系后裔,《春秋公羊传》称“穆之族,郑之强宗”
  2. 权力结构:七族轮流执政,如子产(公孙侨)即出自国氏分支,其改革政策影响深远
  3. 时代特征:反映春秋中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生态,与鲁国“三桓”、晋国“六卿”并称

此词现多用于先秦史研究领域,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详述其世系传承,上海古籍出版社《郑国史稿》则系统分析其对郑国兴衰的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七穆”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历史术语,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历史学概念(主流含义)

指郑穆公的七支后裔家族,共同掌控郑国政权,属世卿集团。具体包括:

  1. 驷氏(代表人物:子西)
  2. 罕氏(代表人物:子展)
  3. 国氏(代表人物:子产)
  4. 良氏(代表人物:伯有)
  5. 印氏(代表人物:子石)
  6. 游氏(代表人物:子太叔)
  7. 丰氏(代表人物:伯石)

这些家族源自郑穆公的十三个儿子,其中部分因内乱或流亡被排除,最终形成七家掌权卿族,与鲁国“三桓”、晋国“六卿”性质相似。


二、成语含义(少数说法)

个别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形容容貌或风采出众”,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释义混淆导致,建议以历史学解释为准。


补充说明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郑七穆,罕氏其后亡者也”,杜预注指出郑穆公后代中仅七支长期掌权。这一世卿集团对郑国政治影响深远,子产(国氏)等人物更是春秋著名政治家。

别人正在浏览...

标功参驳插汉蝉连超凡脱俗趁热打得火热地道战端艳黩泄镀锌访旧方朔桃翻修蜂窠風水先生附协覆准高才卓识弓号拐带光音天过桥涣号浑噩火上加油久固极娱絶顶沮坏居敬距石考掠控制系统琅琳揽权纳贿累赘冷热度数乐熙熙礼宠吏科明婚正娶谋变闹哄哄磻溪叟偏累乾刚乞匄沙参申禀事后绶带司闸工通职腽肭兽岏山万世无疆玩延嵬然雾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