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摇。《礼记·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 汉 郑玄 注:“移之言靡匜也,毋移欲其直且正。” 孔颖达 疏:“移,谓靡匜动摇也。”一本作“ 靡迆 ”。
“靡匜”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根据现有资料,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拼音为mí yí,指“动摇”的状态。在《礼记·玉藻》的注释中,郑玄将“移”解释为“靡匜”,强调行走时身体需保持端正、不晃动。
古籍引证
汉代学者郑玄注《礼记·玉藻》提到:“毋移欲其直且正”,孔颖达进一步疏解为“移,即靡匜,指肢体动摇”。此词用于描述古人礼仪中对仪态的要求,需避免身体摇摆或歪斜。
字形与结构
注意事项
该词在古籍中存在版本差异,部分文献写作“靡迆”(mí yí),可能与“靡匜”同义或形近而讹。建议结合《礼记》原文及《说文解字》等工具书深入考据。
由于该词罕用且释义存疑,若需精确理解,可参考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或现代《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靡匜》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表示无定形,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意思。在这个词中,靡指的是没有形状或规律,匜指的是盛水或食物的容器。
《靡匜》是由革部和匚部组成。靡的拆分部首是革,它的笔画数为9;匜的拆分部首是匚,它的笔画数为5。
《靡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关雎》中:靡匜之虑靡匜之忧。
在繁体字中,靡匜的写法为「靡匜」。
在古时候,靡和匜的写法稍有不同。靡在古代写作「迷」,匜在古代写作「缾」。因此,靡匜在古代写作「迷缾」。
1. 他的画风总是靡匜不定,让人捉摸不透。
2. 这个问题的答案靡匜而不可知。
靡匜的相关词语:
靡匜的近义词是:
靡匜的反义词是:
黯旧安期翱师彬比势抗长夜台城隈忡忡出令春结大腿底下都台都座杜荆州枫脂佛印服小干旍隔硋更次歌思攻膬垢蠹姑默好行小惠黄祇歡呼虎女考合阃室两心相悦联衿利浄六经注我泸定桥履炭曼根女顺抛声彯然平乐破赀敲搕奇抱起去曲庇扫兀善数深伏手理蒐采摊损天问王翦置田亡绝畏疾委使文游台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