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髦儿班的意思、髦儿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髦儿班的解释

旧指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的剧团。 欧阳予倩 《屏风后》:“你们不是从 山东 来的吗?知道 济南 有个反对髦儿班的会长没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髦儿班"是中国戏曲史中的一个特殊术语,指清末至民国初期出现的、全部由未成年少女或年轻女性组成的戏曲演出团体。以下是基于戏曲史料和学术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髦儿班(又称"毛儿班"、"猫儿班")特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由女性演员组成的戏班。其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

  1. 方言谐音:源于吴语地区对少女发型的称呼("髦儿"指幼女垂于额前的短发);
  2. 表演性质:因演员年龄小、技艺稚嫩,被戏称为"毛手毛脚"的班子。

    这类戏班打破传统男班垄断,是近代女性登上戏曲舞台的重要标志 。


二、历史起源与发展


三、艺术与社会意义

  1. 突破性别禁忌:

    终结了男性垄断旦角的传统,为女性职业演员群体形成奠定基础。

  2. 推动戏曲市场化:

    女班演出成为上海娱乐业特色,促进戏园商业化运营(如"美仙茶园"专演髦儿戏) 。

  3. 文化转型象征:

    反映晚清社会风气开化,女性从"被观赏对象"转变为艺术创作者。


四、衰落与影响

民国初期(1910年代),随着男女合演合法化及新式剧社兴起,髦儿班逐渐消失。但其历史贡献体现在:


参考资料(基于学术文献):

  1. 《中国戏曲志·上海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髦儿戏"词条)
  2. 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商务印书馆,1917年
  3. 张次溪《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北平出版社,1934年
  4.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5. 《上海京剧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注:因该词属历史专业术语,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上述解释综合戏曲史学界研究成果。)

网络扩展解释

“髦儿班”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词源与演变

3.使用场景

4.相关争议与扩展

“髦儿班”一词兼具历史特定性和文化演变特征,建议在理解时优先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的定义,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欧阳予倩的《屏风后》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闇记八境镚子禀辞宾下敝帚不当稳便不终镵镌吃里爬外杵舂贷恤打流大统历锻锡杜嘿堕懈恩威并行二丁軬带抚抑隔厌故尔谷蠡还赎核算洪军黄道日回员瓠犀甲米饯尸机符居不重茵顆粒来因去果掠草篱樊零敲碎打驴券麦李内冓排诋魄渊倾下曲宴三品鸟上襄身无长物深险神香誓肌市集疏水箪瓢贪禄碗泥文谈险阸向常翕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