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麻鞋。《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女求作布衣、麻屨,織作筐緝績之具。” 宋 陸遊 《窮居》詩:“掩書常笑城南北,麻屨還朝授拾遺。”參見“ 麻鞋 ”。
“麻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和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麻屦指用麻纖維編織而成的鞋子。這類鞋材質粗糙,制作簡單,屬于古代平民或隱士常用的服飾,與貴族階層穿着的絲履、革履形成鮮明對比。
延伸解析
材質與用途
麻屦以麻繩、麻布為主要材料,輕便耐穿,適合日常勞作或簡樸生活。《後漢書》記載梁鴻之妻“求作布衣、麻屦”,側面反映了其作為平民衣着的典型性。
文化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麻屦常被賦予隱逸、清貧的意象。例如南宋陸遊《窮居》詩中提到“麻屦還朝授拾遺”,借麻屦暗喻歸隱與仕途的矛盾。
曆史演變
麻屦在漢代已廣泛使用,至唐宋時期仍是底層民衆的主要鞋類,後隨着棉紡織業發展逐漸被布鞋取代。
提示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考據或文獻例證,建議參考《釋名·釋衣服》《中國古代服飾史》等權威典籍,當前搜索結果僅提供基礎信息。
麻屦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麻(部首)和屦(構成部分)。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麻:部首為禾,總筆畫為11。麻指的是一種纖維細軟的植物,多用來制作紡織品。
屦:部首為屍,總筆畫為10。屦是中國傳統的一種鞋子,常用麻布、草草或者稻莖編制而成。
麻屦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時候。麻屦最初是陝西一帶普遍使用的鞋子類型,然後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全國各地都使用的一種常見鞋履。
在繁體字中,麻屦的寫法沒有什麼改變,仍然是"麻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麻屦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隻是書寫風格略有不同。例如,在篆書中,麻屦的形狀可能會有些變化,但整體上仍然能夠辨認出來。
例句:
組詞:麻衣、麻袋、麻繩、麻布。
近義詞:涼鞋、草鞋、布鞋。
反義詞:皮鞋、高跟鞋、運動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