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麻胡的意思、麻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麻胡的解释

(1).传说中人名。说法不一,以残6*暴著称。民间习用以恐吓小儿。《太平广记》卷二六七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后赵 石勒 将 麻秋 者, 太原 胡人也,植性虓险鴆毒。有儿啼,母輒恐之‘ 麻胡 来’,啼声絶。至今以为故事。”一说,为 隋 将军 麻祜 ( 叔谋 )。 唐 颜师古 《隋遗录上》:“﹝ 煬帝 ﹞命云屯将军 麻叔谋 ,濬 黄河 入 汴 隄,使胜巨舰。 叔谋 衔命,甚酷……至今儿啼,闻人言‘ 麻胡 来’,即止。其讹言畏人皆若是。”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俗怖婴儿曰‘ 麻胡 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 隋 将军 麻祜 ,性酷虐, 煬帝 令开 汴河 ,威稜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曰:‘ 麻祜 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后比喻吃孩子的恶魔。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 中国 化成一个 麻胡 ,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2).谓貌丑而多须者。胡,指西北少数民族。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毗陵 有 成郎中 , 宣和 中为省官,貌不扬而多髭。再娶之夕,岳母陋之,曰:‘我女如菩萨,乃嫁一麻胡。’”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麻胡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麻胡(má h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指面部有麻子且蓄须之人

此为本义,常见于古代文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三》载:“俗怖小儿曰‘麻胡来’,盖指麻祜(胡)貌陋可畏。”此处“麻胡”形容面部有麻斑、须髯浓密者的可怖相貌,后演变为吓唬孩童的称谓。北宋《集韵·模韵》亦明确注释:“胡,颔下垂肉或曰胡须;麻,面部痘瘢”,佐证其形貌特征。

二、引申为民间恐吓儿童的形象

因“麻胡”相貌凶悍,自唐代起成为民间用以威慑孩童的虚构人物。唐人李匡乂《资暇集·卷下》考据:“童稚怖怯,呼‘麻胡’以止夜啼”,说明其作为文化符号已融入民俗。宋代《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七》收录多则轶事,如“小儿啼,母辄曰‘麻胡至’,啼立止”,反映其社会传播的广泛性。


学术参考来源

  1.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点校本,ISBN 978-7-101-08920-4)
  2. 《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刻本,ISBN 978-7-5325-4791-3)
  3. 李匡乂《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4. 李昉《太平广记》(人民文学出版社注释本,ISBN 978-7-02-012420-8)

网络扩展解释

“麻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传说人物与民间意象

  1. 残暴形象的代称
    源于古代传说,多指残暴的历史人物,如后赵石勒部将麻秋(嗜杀成性)或隋朝将军麻祜(音讹为“麻胡”)。民间常用“麻胡来了”吓唬啼哭的孩童,类似“虎姑婆”的恐吓功能。蒲松龄《梦狼》中以此比喻贪官残害百姓:“以赤子饲麻胡”。

  2. 外貌特征引申
    因“胡”代指西北少数民族,该词也用于形容“面貌丑陋且多须者”。

二、语言文化中的引申义

  1. 荒谬言论的象征
    作为俗语时,指“言辞荒谬、不合逻辑”,如“麻糊”般杂乱无章。

三、方言与特殊场景用法

  1. 四川麻将术语
    特指“诈胡”,即违规胡牌行为,需承担赔钱等后果。

注意:前两种含义属于传统文化范畴,第三种为特定领域用法。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傲世轻物包管闭閤思过兵慌马乱波律香插戴插杠子齿牙春色登坑丁沉断金零粉咢布奉天省辅齶负气斗狠服务站改操易节橄榄绿宫酒绲边合懽被红藕乎尔灰律昏黝矫虔佳胜经苑矜色季夏羁制隽造看家垦草葵花向日凌晷倮儿吕翁卖嘴皮子袂接肩摩聘问峭健起码勤勤恳恳亲政穷辙鹊石趋近染滥上工蜃醢鼠偷司舵颂皃儓儗天簧忘劳王正望秩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