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緑营的意思、緑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緑营的解释

(緑lù) 清 代兵制。 清 代除原有八旗兵外,又另募 汉 人编成军队,用绿旗,称为绿旗兵或绿营兵。《清史稿·兵志二》:“緑营规制,始自前 明 。 清 顺治 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营制。緑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自 康熙 征三藩时,用旗、緑兵至四十万。 云 贵 多山地,緑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輒捷。其后平定 準部 、 回疆 、 金川 ,咸有勛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绿营,在汉语词典角度解释,指清朝时期的一种军事组织,主要由汉族士兵组成,区别于满族主导的八旗军。该词源于“绿旗兵”,因军队使用绿色旗帜而得名,负责地方驻防、治安维护和边疆防御等任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词义

绿营(或写作“緑营”)作为汉语词汇,本义指清朝的常备汉军部队。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清代汉人的正规军队,以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兵”。该词由“绿”(指绿色旗帜,象征汉族军队)和“营”(指军营或军事单位)组合而成,强调其组织结构和功能。历史上,绿营兵员多来自招募汉人,职责包括镇压叛乱、戍守要塞及辅助八旗军,体现了清朝“以汉制汉”的军事策略。来源:《汉语大词典》。

历史背景与演变

绿营制度起源于明末清初,继承明朝卫所制,于顺治年间正式确立。据《清史稿》记载,绿营鼎盛时期兵力达60余万,分驻全国各省,由总督、巡抚节制,成为清朝维持统治的重要力量。19世纪后,随着近代化改革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绿营逐渐衰落,于清末被新军取代。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用以描述清代军事史。来源:《清史稿》。

用法与相关词

在汉语语境中,“绿营”常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作品中,例如在小说《红楼梦》间接提及清代军事制度时,隐含绿营的背景。相关词汇包括“八旗”(满族军队)、“湘军”(晚清汉族民兵),这些词共同反映了清代军事体系的二元结构。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来源:历史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緑营”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政治区分解释:

一、清代兵制中的“緑营”

  1. 定义与构成
    緑营(读作lù yíng)是清代由汉人组成的常备武装力量,因使用绿色旗帜得名,又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其建制始于顺治年间,作为八旗兵的补充,主要负责地方驻防、治安维护等任务。

  2. 兵种与规模
    緑营分为马兵、守兵、战兵三类,总兵力在康熙年间达66万人,曾参与平定三藩、准噶尔等战役。其编制延续明代卫所制度,但战斗力逐渐衰退,清末被新军取代。

二、现代台湾政治中的“绿营”
在当代台湾语境中,“绿营”(读作lǜ yíng)指以民进党为核心的泛绿政治联盟,因民进党党旗为绿色而得名,主张“台湾主体意识”,与泛蓝阵营(国民党等)对立。

该词需根据读音和背景区分——清代“緑营”为军事制度,现代“绿营”属政治概念。若需进一步考证清代兵制细节,可参考《清史稿·兵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跰趾别墨不介长途跋涉耻言人过宠召牀位大象灯草点发鼎气敦处方流风驰电骋風欬纲商供帐含鸟喊冤恨相见晩厚福花腔回历火澣布护套检谨胶漆契静落惊世骇目蠲免军客矿柱魁殊炼炁骊邑逻辑错误慕乐蹑踵逆言噼里啪啦剖分掊聚岐伯骑鹤更扬州鳍鬣秦谶沙轮摄政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收殄耍单儿土化拖带托拉斯望屋而食未壹杌陧消藏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