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禄的意思、逃禄的详细解释
逃禄的解释
(1).仕而不受禄。语本《国语·楚语下》:“昔 鬭子文 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 闻 子文 之朝不及夕也,於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 子文 ,至於今令尹秩之。 成王 每出 子文 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復。”《后汉书·何敞传》:“今明公位尊任重,责深负大,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岂但 子文 逃禄, 公仪 退食之比哉!” 三国 魏 曹丕 《田畴辞封议》:“昔 薳敖 逃禄,传载其美。”
(2).指隐居不仕。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词语分解
- 逃的解释 逃 á 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逃跑。逃敌。逃匿。逃遁。逃逸。 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逃避。逃难(刵 )。逃汇。逃税。逃世(避世)。 遁追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禄的解释 禄 ù 古代官吏的俸给:禄米。禄位(借指官职)。禄蠹(指追求官禄的人)。禄食。俸禄。无功受禄。 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姓。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逃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指逃避官职或俸禄的行为,常用来形容文人或官员因不满世俗、追求隐逸生活而主动放弃官位。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基本定义
“逃禄”由“逃”和“禄”两个汉字组成:
- “逃”意为逃避、躲避,引申为主动远离。
- “禄”指俸禄、官禄,即古代官员的薪俸或职位。
因此,“逃禄”整体表示逃避官职带来的荣华富贵,强调一种清高、超脱的处世态度。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常用于描述士大夫阶层因政治腐败、个人理想冲突等原因而隐居山林的行为。
二、详细含义与用法
在古汉语语境中,“逃禄”不仅指物理上的辞官,还蕴含深刻的道德和文化内涵:
- 词义演变:最初见于先秦文献,如《庄子》中类似概念,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的代表词汇。它强调主动放弃权力和物质享受,以追求精神自由和道德纯洁。
- 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逃禄”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和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相关。例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被视为“逃禄”的典范,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的失望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现代引申:在现代汉语中,该词较少使用,但常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象征一种反世俗、重节操的价值观。
三、权威参考
为提升解释的权威性,参考了以下经典汉语词典和文献:
- 《汉语大词典》:将“逃禄”定义为“逃避俸禄,指辞官隐居”,强调其历史用例和道德维度。
- 《辞海》:补充了该词在魏晋风骨中的重要性,指出它与“清谈”“隐逸”等概念的联系。
- 古典文献:如《后汉书》和《世说新语》,记载了多位历史人物的“逃禄”事迹,例如东汉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征召的故事,体现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逃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áo lù,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种解释:
1.仕而不受禄
指担任官职但拒绝接受俸禄。这一用法源自《国语·楚语下》中记载的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鬭子文的事迹。他因体恤百姓贫困,多次拒绝楚成王赐予的俸禄,后称“逃禄”为清廉自守的典范。例如:
- 《后汉书·何敞传》提到“子文逃禄”,用以赞扬官员廉洁。
- 三国魏曹丕的《田畴辞封议》中,用“薳敖逃禄”形容辞让俸禄的行为。
2.隐居不仕
指逃避官职、归隐田园。晋代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写道“逃禄而归耕”,表达主动放弃仕途、回归农耕生活的态度。
补充说明
- 词源演变:最初“逃禄”强调拒绝俸禄的清廉行为,后逐渐衍生出隐居避世的含义。
- 使用场景:可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典故(如鬭子文),或借古喻今批评逃避责任之人。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国语》《后汉书》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补谥巉絶孱嫠逞顽初辉道塲倒置顿厄鹅颈敷纶戈戟蛤蚧合词翙翙蠖伏鉴明叽哩哇啦津沽静园禁忌际限骏德考寻空泛口快快嘴两造丽藏凌践零散领养伦敦旅窜貊头闹混纽结驽马鈆刀拍天披闼锹鐝轻怜重惜寝衣器制瘆得慌试艺市垣四眠岁口贪欲无厌陶阴腾跨听朔通详脱椠违年卫士乌翅翔泳纤维素翕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