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避世隐居。 唐 杨凭 《千叶桃花》诗:“若教避俗 秦 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元 卢挚 《渊明归来图》诗:“亡 秦 扶 汉 声隆隆, 渊明 初非避俗翁。”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二回:“这一所住宅,也是个有趣的朋友起在这边避俗的。”
(2).指出家。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我和你避俗以来,光阴迅速,不觉已是一载有餘。”
(3).舍弃旧俗。参见“ 避俗趋新 ”。
“避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避世隐居
指远离世俗纷扰,选择隐居生活。例如唐代诗人杨凭在《千叶桃花》中写道:“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元代卢挚的《渊明归来图》也提到“渊明初非避俗翁”。这一用法多用于形容文人雅士追求超脱的生活态度。
指出家修行
指脱离世俗身份,皈依宗教。如清代李渔在《奈何天·伙醋》中描述:“我和你避俗以来,光阴迅速,不觉已是一载有餘”,体现了通过出家与世俗划清界限的涵义。
舍弃旧俗,追求新异
强调打破传统习俗,与“避俗趋新”相关联。例如在文化革新中,人们可能通过“避俗”表达对陈规的摒弃。
补充说明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侧重点不同:前两义项侧重行为选择(隐居或出家),第三义项则偏向观念转变。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含义。
避俗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远离世俗,避免境遇和行为与众不同。这个词由"辶"和"朮"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0个笔画。避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采用了繁体字形“避俗”。
在古代,避俗的汉字写法可能稍有不同,如使用繁体字形“避俗”,其中的“避”字部分可能会采用另一种写法。然而,虽然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但词义仍然相同。
1. 我们选择在山区度假,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忙,避俗而过。
2. 在传统婚礼上,人们通常穿戴传统服饰以避免违反习俗。
避世、离群、返璞归真
避世、回避、逃避
追求、从众、世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