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晒干新筑的祭坛。封,封禅时所建的祭坛。后泛指天旱。《史记·孝武本纪》:“夏,旱。 公孙卿 曰:‘ 黄帝 时,封则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 灵星 焉。’” 张守节 正义:“ 苏林 曰:‘天旱欲使封土乾燥也。’ 颜师古 曰:‘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土令乾。’”《汉书·沟洫志》:“上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乾封少雨。” 唐 鲍溶 《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云雨由来随六龙,玉泥瑶检不乾封。”一说,祭祀而不立神主谓“乾封”。见《史记·孝武本纪》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说。
“乾封”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本义与天旱相关
据《史记·孝武本纪》等文献记载,乾封最初指“晒干新筑的祭坛”(封为封禅祭坛)。古人认为封禅后若出现干旱,是因祭坛未干所致,故用“乾封”代指天旱。例如《汉书·沟洫志》提到“乾封少雨”,即指干旱现象。
历史年号与地名
关于“官职晋升”的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官职高升”,可能与《尚书·洪范》中“乾乾”的引申义有关。但此说法在传统文献中缺乏直接例证,需谨慎使用,建议优先考虑“天旱”及历史专名用法。
“乾封”的核心含义与封禅后的干旱现象相关,后衍生为年号、地名等专有名词。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汉书》及唐代史籍原文。
乾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天地开辟的封地,也可以指封建时代皇帝在位时的年号。
乾封的部首是一字底,笔画数为五画。
乾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它既代表着帝王给予将庙堂与万民的一份封赏,也代表着历史上每一位帝王统治时期的年号。
乾封的繁体字为「乾封」。
据古籍记载,乾封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重大变化。
1. 乾封之地,富庶繁华。
2. 乾封年间,国泰民安。
乾封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新的词汇,例如乾封皇帝、乾封之地、乾封年号等。
乾封的近义词包括乾隆、庆历、开国等。
乾封的反义词可以是乱世、庙堂失序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