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蒲密的意思、蒲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蒲密的解释

蒲 与 密 ,古二县名。 春秋 时, 子路 治 蒲 三年,有政绩, 孔子 入其境,三称其善。见《孔子家语·辩政》。 东汉 时, 卓茂 为 密 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见《后汉书·卓茂传》。后常用“蒲密”指教化盛行的地方。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二:“ 蒲 密 之黎,遗时雍之世。”《宋书·良吏传序》:“莅民之官,迁变岁属,灶不得黔,席未暇煖, 蒲密 之化,事未易阶。” 唐 张说 《徐高御挽歌》:“ 蒲 密 遥千载,鸣琴始一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蒲密

“蒲密”为古汉语合成词,源自历史典故,现多用于形容仁政治理下的教化昌明之象。其释义分层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本义溯源

    指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子路(仲由)治理蒲邑、宓子贱(宓不齐)治理单父(今山东单县)的政绩。二人施仁政,行教化,使两地民风淳厚、社会安定,故后世以“蒲密”并称,喻指德政典范。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条目“蒲密”。

  2. 引申义

    泛指地方官吏治理有方,教化普及,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如“蒲密之化”即称颂地方治理成效卓著。

    来源:《汉语成语大词典》“蒲密之化”词条。


二、典故溯源

典出《论语·先进》:“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三称其善。”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宓子贱“鸣琴而治”,以礼乐教化单父,政绩显赫。后汉王充《论衡》评:“子贱、子路,皆治蒲密。”

来源:《论语》《史记》相关篇目;《古代汉语词典》典故释义。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蒲密”属书面雅词,常见于历史文化论述或赞颂地方治理成效的语境。例如:

“昔有蒲密遗风,今见乡村振兴之盛景。”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古语今用范例。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蒲密”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一、主流含义(基于高权威性来源)

指代古代蒲县和密县,象征教化盛行之地。典故源自:

  1. 子路治蒲:春秋时期,子路任蒲县县令三年,政绩显著,孔子途经此地三次称赞其治理成果。
  2. 卓茂治密:东汉卓茂任密县县令时,推行教化,民风淳朴至“道不拾遗”。

后世因此用“蒲密”比喻社会治理良好、道德教化普及的地区,如陆机《演连珠》中“蒲密之黎,遗时雍之世”即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忆。


二、其他解释(需谨慎参考)

个别资料(如)提到“蒲密”可形容思想深奥难测,但此释义未见于高权威文献,可能为引申或误传。建议优先采用主流含义。


扩展阅读

若需了解子路、卓茂的具体政绩,可参考《孔子家语·辩政》和《后汉书·卓茂传》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稗乘白椎崩圮便饭插杠子耻愧出入证摧心当户盗耕點派蠹蚀峯头俯冲鲋鰅告行革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归甯含识恨骨河水不洗船灰灭颒沐交感神经几梴解帆尽智竭力济济跄跄酒榜九人局主开成石经快信烂烂黧脆苓茏陵卫鸬鶿句当冥思苦想内症齧折佥壬请婚荣齿衫子奢侈市尺霜栗水部弹奏桃夭新妇讨战淘真天殛温栗乌嗥物形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