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这时 中国 黄河 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 吴 韦昭 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节气特征及文化内涵角度分述:
指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结的白色冰晶。《说文解字》释:"霜,丧也,成物者。" 引申为寒冷肃杀之气,象征秋末冬初的自然现象。
来源:汉典网《说文解字注》
本义为从高处落下,《尔雅·释言》:"降,落也。" 此处指寒气降临、气温骤降,导致霜形成。
来源:汉典网《尔雅》释例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释义: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23日或24日。表示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来源: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志》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华北谚语),预示霜降结霜利于来年丰收。
来源:《中国农谚》农业出版社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之说,盛行吃柿子、煲羊肉等温补食物。
来源:民俗学者王娟《中国传统节俗研究》
霜降被赋予"辞秋迎冬"的哲学意味,文人常以"霜叶"喻人生晚境(如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体现自然规律与生命周期的呼应。
权威参考文献: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交节。以下从词义、气候特征及文化意义三方面详细解释:
霜降是反映气温变化和物候特征的节气名称,其核心含义是“寒潮加剧、昼夜温差大”,而非实际“降霜”现象。这一节气既蕴含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也承载着季节转换的文化意义。
裱匠笔路鬓烟不求甚解布扬倡辩丑虏出身从考舅当制跌岔东偷西摸对牀夜语度拟讹法厄难发晖飞伏丰堂佛阑克抚掌大笑概怀感怍怪嫌关闬号丧红通通猴头菇欢忭货位禁持救生圈犒勤坑户两火一刀离弦蛮烟瘴雾敏强批凤起驾秋孃蜷卧柔肕入馆善徵湿地视綫石枕瘦骨伶仃数黑论黄说诱塔灰韬略阘冗通讯社歪蹄泼脚忘恩物命晓知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