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意思、霜降的详细解释
霜降的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这时 中国 黄河 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 吴 韦昭 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词语分解
- 霜的解释 霜 ā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霜降。霜冻。霜序(指深秋季节)。霜秋。霜期。霜天。 像霜一样的东西:柿霜。西瓜霜。 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锋。
- 降的解释 降 à 下落,落下:下降。降旨。降临。降旗。空降。 减低,贬抑:降低。降价。降职。降解(?)。降心相从(抵制自己心志以服从别人)。 落升提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交节。以下从词义、气候特征及文化意义三方面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名称由来:
“霜降”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降霜”,而是指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古人观察到此时节地表易凝结霜晶,故以“霜”象征气候转寒的特征。
- 科学解释:
霜是地面水汽遇寒冷空气凝结的白色冰晶,多形成于晴朗的秋夜(因辐射降温明显)。民间有“浓霜猛太阳”之说,即霜多出现在晴天清晨。
2.气候特征
- 昼夜温差最大:
霜降期间,全国平均昼夜温差达一年中最高值,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南方则处于秋收农忙末期。
- 过渡到冬季:
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标志着天气渐寒,草木凋零,万物趋于闭藏,为冬季来临做准备。
3.文化意义
- 意境与雅称:
霜降因其清冷萧瑟的物候特征,被称为“杪秋”“严霜”,成为诗词中深秋意境的典型意象。
- 民俗与养生:
民间有“补霜降”的习俗,认为此时进补可增强体质以御寒冬。同时需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疾病。
霜降是反映气温变化和物候特征的节气名称,其核心含义是“寒潮加剧、昼夜温差大”,而非实际“降霜”现象。这一节气既蕴含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也承载着季节转换的文化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霜降的意思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指的是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到了霜降时期,开始出现霜冻的天气。
霜降的部首和笔画
霜降的部首是雨(雨字旁),总共有16画。
霜降的来源
霜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秋官·大宗伯》中,是古代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是表示气温逐渐下降,接近冬季的意思。
霜降的繁体字
霜降的繁体字为霜降。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霜降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都是由“雨”和“牛”组成。
霜降的例句
1. 霜降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2. 现在是霜降时节,大家要注意保暖。
与霜降相关的组词
霜降期、霜降后、霜降寒气、霜降节气
与霜降近义词
立冬、寒露
与霜降反义词
处暑、白露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