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手工艺品。用螺蛳壳或贝壳镶嵌在漆器、硬木家具或雕镂器物的表面,做成有天然彩色光泽的花纹、图形。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十二月》:“ 温 杭 二州上供物寄留 镇江 ,其间椅棹有以螺鈿为之者。” 清 杜岕 《报恩寺塔灯歌》:“八宝倒掛珊瑚鞭,九重螺鈿浑雕漆。” ********* 《剑匣》诗:“再用碎砾的螺钿点缀着,那便是涛头闪目的沫花了。”
螺钿是中国传统装饰工艺的瑰宝,其名称由“螺”(螺贝类)和“钿”(镶嵌装饰)组合而成,又称螺甸、螺填、钿嵌等。以下是详细解析:
螺钿以螺壳、海贝(如夜光贝)为原料,经切割、打磨成薄片,镶嵌于器物表面形成人物、花鸟、几何等图案。其天然色泽与纹理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美感,常用于漆器、家具、乐器等器物装饰。
螺钿工艺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历经唐宋发展,元明时期盛行,清代达到技艺巅峰。例如扬州“点螺”工艺(将贝壳磨至薄如蝉翼后镶嵌)便是明清时期的代表技艺。
螺钿广泛应用于屏风、首饰、木雕等工艺品,兼具艺术与收藏价值。2025年,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统美学的重要载体。
《螺钿》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螺丝和钿子。它可以指代一种用来制作或装饰器物的小型金属件,常见于古代座钟、钟表等机械中,也可以用于珠宝首饰等装饰品。
《螺钿》由螺字的部首虫和钿字的部首金组成。螺字部首虫表示相关事物与虫有关,钿字部首金则表示相关事物与金属有关。螺字的拼音是luó,钿字的拼音是diàn。它们在《康熙字典》中分别属于第142和第167页。
《螺钿》一词最早记载于清代纪晓岚所著的《钟瑟百媚图说》,后来被收录于《康熙字典》中。在古代,螺钿被广泛应用于钟表制作和宫廷装饰中,因其外形精美、纹饰独特而备受欢迎。
《螺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螺釧」。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螺和钿的形状稍有不同。螺的古代写法是「螻」,它更接近于螺旋形状;钿的古代写法是「尖」,它表示一种形状尖锐的金属物体。
1. 她的耳垂上挂着两颗镶嵌着螺钿的耳环,闪闪发光。
2. 这座座钟是由精美的螺钿构成,代表着工匠的精湛技艺。
螺钿可以与其他字结合组成各种词语,如螺钿工艺、螺钿装饰、螺钿雕刻等。
螺钿的近义词包括螺丝钉、螺旋、钿子等。
螺钿的反义词可以是平整、简单、无装饰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