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nch; windlass]
(2) 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
(3) 机械上的绞盘
(1).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顾 曰:‘井上轆轤卧婴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橰、轆轤。”原注:“井深用轆轤,井浅用桔橰。” 宋 朱敦儒 《念奴娇·中秋月》词:“参横斗转,轆轤声断金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井台上,她又碰见了 郑傻子 。他正摇着辘轳在打水。”
(2).机械上的绞盘。《六韬·军用》:“渡沟壍,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著转关轆轤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南堰挽舟设轆轤,北堰则徒手举之,故其舟尤小也。”
(3).车轮。 清 周龙藻 《陇头水》诗:“人言此水声声别,尽是征夫眼中血,万古千秋共呜咽。呜咽声,流未已;轆轤声,行不止。”
(4).比喻如辘轳般圆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颺不还,并轆轤交往,逆鳞相比。” 范文澜 注:“以井鹿卢喻声韵之圆转,逆鳞相比喻声律之靡密。”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李秀兰 、 徐月英 谈谐歌笑,机捷轆轤。”
(5).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然以学使尊严,何敢遽为 毛遂 ,轆轤於中,莫可排解者累日矣。”
(6).指辘轳剑。 唐 常建 《张公子行》:“侠客白云中,腰间悬轆轤。” 唐 刘沧 《边思》诗:“ 汉 将边方背轆轤, 受降城 北是单于。” 宋 范仲淹 《上都行送张伯玉》诗:“宝此金轆轤,去去延 平津 。”参见“ 轆轤剑 ”。
(7).诗格名称之一。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八病之外,又有折腰、联句、轆轤,又有退韵、回文、反覆、扇对、探题,诗格固多。”参见“ 轆轤体 ”。
(8).佛教语。即辘轳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积二十轆轤,共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成劫。”参见“ 轆轤刼 ”。
“辘轳”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辘轳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广泛使用的提水装置,主要用于从井中汲水。它由辘轳头(带手柄的转轮)、支架、井绳、水斗等部件构成,通过轮轴原理实现省力提水。这种工具在北方地区尤为常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解决了深井取水难题。
部分资料提到辘轳曾指“磨盘”(谷物加工工具),但此用法较少见,主流含义仍为提水装置。若需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搜狗百科或中国数字科技馆。
辘轳(lù luo)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一种利用绳子和滑轮来改变物体重力的机械装置。
辘轳这个词的部首是车(chē),由辛部组成,总共有15个笔画。
辘轳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齐太公使仲尼於楚。穆公载之以追厉、辘轳之车也。”意为齐太公派遣孔子去楚国,楚穆公用辘轳的车追逐孔子。
辘轳的繁体字为轆轤,读音为lù lú。
在古代,辘轳的写法为轤轤,读音为lú lú。
我看到广场上有一台辘轳,小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组词:辘轳架、辘轳轴、辘轳马、辘轳秤、辘轳车。
近义词:滑轮、滑车、绞盘。
反义词:固定、固定装置。
贲耀贬抑缏子禀料不更蔡伦畜妻养子次宴爨下残斗鸡走马飞观官耗顾待航人悍激黄金铸象秽闻教告斠画交绝景相句绝局身慷慨蝲蟽捞攘梨花春岭嵤乱弊锚泊旄端卯饮绵里裹针渺虑秘校弭櫂暖寿骈耸屏扞平均奖谯橹七宝庄严倾没钦颐敺略衽扱囊括緌緌丧沮膳啗伤单石臼港税辔死口糖类贪民铁窗童儿蜲娜襄办闲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