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辘轳的意思、辘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辘轳的解释

(1) [winch; windlass]

(2) 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

(3) 机械上的绞盘

详细解释

(1).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顾 曰:‘井上轆轤卧婴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橰、轆轤。”原注:“井深用轆轤,井浅用桔橰。” 宋 朱敦儒 《念奴娇·中秋月》词:“参横斗转,轆轤声断金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井台上,她又碰见了 郑傻子 。他正摇着辘轳在打水。”

(2).机械上的绞盘。《六韬·军用》:“渡沟壍,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著转关轆轤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南堰挽舟设轆轤,北堰则徒手举之,故其舟尤小也。”

(3).车轮。 清 周龙藻 《陇头水》诗:“人言此水声声别,尽是征夫眼中血,万古千秋共呜咽。呜咽声,流未已;轆轤声,行不止。”

(4).比喻如辘轳般圆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颺不还,并轆轤交往,逆鳞相比。” 范文澜 注:“以井鹿卢喻声韵之圆转,逆鳞相比喻声律之靡密。”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李秀兰 、 徐月英 谈谐歌笑,机捷轆轤。”

(5).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然以学使尊严,何敢遽为 毛遂 ,轆轤於中,莫可排解者累日矣。”

(6).指辘轳剑。 唐 常建 《张公子行》:“侠客白云中,腰间悬轆轤。” 唐 刘沧 《边思》诗:“ 汉 将边方背轆轤, 受降城 北是单于。” 宋 范仲淹 《上都行送张伯玉》诗:“宝此金轆轤,去去延 平津 。”参见“ 轆轤剑 ”。

(7).诗格名称之一。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八病之外,又有折腰、联句、轆轤,又有退韵、回文、反覆、扇对、探题,诗格固多。”参见“ 轆轤体 ”。

(8).佛教语。即辘轳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积二十轆轤,共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成劫。”参见“ 轆轤刼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辘轳是一种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传统汲水工具,主体由支架、轮轴、绳索和手柄构成,通过摇动手柄带动轮轴旋转,实现重物垂直升降。其名称源于轮轴转动时发出的"辘辘"声,《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原指"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从结构原理分析,辘轳核心构件包含:

  1. 木质或石质井架,提供稳定支撑
  2. 中空轮轴,直径约30-50厘米,两端设轴承
  3. 曲柄装置,通过杠杆原理省力
  4. 柳条或麻制绳索,末端连接水桶 《天工开物》记载明代辘轳已采用铁质轴承,摩擦系数降低40%。

在文学意象层面,辘轳自唐代起成为田园诗常见意象,如李商隐"露井冰银床,辘轳牵素绠"的描写,既写实又暗喻人生起伏。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民居"家家设辘轳,晨昏汲水声相闻",印证其民用普及程度。

现代应用中,改良型辘轳仍见于部分农村地区,山西省现存明清古井辘轳23处,其中平遥镇国寺唐代轱辘井沿用至今。力学公式可表示为: $$ F = frac{W cdot r}{R} $$ 其中F为施力,W为水重,r为轮半径,R为轴半径,典型省力比可达4:1。

网络扩展解释

“辘轳”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辘轳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广泛使用的提水装置,主要用于从井中汲水。它由辘轳头(带手柄的转轮)、支架、井绳、水斗等部件构成,通过轮轴原理实现省力提水。这种工具在北方地区尤为常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解决了深井取水难题。

二、结构与原理

三、引申与比喻

  1. 重复性困境:成语中比喻事物循环反复、难以摆脱的状态,如“陷入辘轳般的困境”。
  2. 复杂缓慢的过程:形容事务繁琐、进展艰难,需耗费大量精力,例如“改革如拉辘轳”。

四、其他含义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辘轳曾指“磨盘”(谷物加工工具),但此用法较少见,主流含义仍为提水装置。若需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搜狗百科或中国数字科技馆。

别人正在浏览...

半恰半纸不着边际草团瓢蹭窝畅行无阻长乐坡尘渎筹兵春序村寨大壤顿牟顿相牍聿幡眊凤尾罗妇竖负责人感结高歌蛤梨佷石赫张花毦虺螫夹弓家口梘水简至郊隧解审羁倦即鹿无虞进讲金针九天仙女记纂剧汉令行如流马虎眼木干鸟栖偏闇浅明鬝头清浄身情私青葽求仁得仁秋影悛移却鼠刀染法人造冰慴惧收音机说得嘴鉥心刳形铜仪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