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 凌彦翀 ﹞以《周易经》与 士衡 叔祖同登 浙省 乡榜。”《花月痕》第十六回:“ 小珠 却力学五年,壬戌登了乡榜第三名。”
(2).代指乡试中式者,即举人。《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 建德 卫体善 先生,乃 建德 乡榜。”
“乡榜”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
指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省级考试)的考生名单。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建德乡榜”,即指该地区乡试中榜者名单。
代指乡试中式者(举人)
因乡试合格者被称为“举人”,故“乡榜”也直接代指中举之人。如明代文献记载:“凌彦翀与士衡叔祖同登浙省乡榜”。
乡试是明清科举的重要环节,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具备参加会试的资格。因此“乡榜”既是录取名单,也是举人身份的象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或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儒林外史》等古典作品。
乡榜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指的是乡村的排行榜或名单。乡榜记录着乡村中具有特殊地位或杰出成就的人物名单,或者指导乡村发展的规划方案等。
乡榜由两个汉字组成,它们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乡”和“木”,其中“乡”的拆分部首是“乙”,而“木”的拆分部首是“木”。根据笔画顺序,“乡”有2画,“木”有4画。
乡榜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社会。在古代乡村社会,人们普遍依据功绩、声望和家族等因素对村中人员进行排名。这样的排名名单被称为乡榜。在繁体字中,“乡”和“榜”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时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字典记载,古时候汉字“乡”的写法有时会将“乡”的上半部分写成“⺄”,下半部分写成“㞢”;古代汉字“榜”的写法则多将“木”的上半部分写成“⺍”。
乡榜中的村民代表了我们乡村的优秀形象。
乡榜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语来进行扩展,例如:“乡榜评选”、“乡榜榜单”等。
乡榜的近义词可以是“村榜”、“乡村排行榜”,而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乡榜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